自11月25日以来,据称是为回应乌克兰对其本土目标的打击,俄军发动大规模的报复性空袭行动。这次空中打击行动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火力密度惊人,给乌克兰全境带来新一轮的冲击和破坏。
在短短5天之内,俄方就动用大约750枚各式导弹和自杀式无人机,目标覆盖乌克兰全境的多个地区。这种饱和式的攻击模式给乌克兰的防空系统带来巨大压力,许多城市再次响起防空警报,民众生活受到严重干扰。
特别是在11月28日和29日凌晨,空袭达到高峰。28日一天内,俄军就发射据报多达91枚导弹和97架无人机,是近期规模最大的一次。紧接着的29日凌晨,又有超过130枚导弹和无人机袭来,攻击波次密集。
这些袭击对乌克兰的能源系统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乌克兰能源部门负责人透露,全国范围内的能源设施普遍受损。自冲突升级以来,乌克兰近一半的能源基础设施据信已被摧毁或严重损坏,修复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连锁反应就是大面积的电力短缺,多个州不得不实施轮流限电措施,民众在寒冬里面临取暖、照明和基本生活运转的严峻挑战。医院、学校等关键基础设施的运行也受到影响,人道主义状况令人担忧,生活秩序受到严重干扰。
这次俄军的冬季攻势中,一种备受争议的武器再次出现在战场上,那就是集束炸弹。这种武器的投入,让本已残酷的战事增添更多不确定性,也引发国际社会对战争伦理和人道后果的广泛担忧。
集束炸弹的“母弹”在空中解体后,会释放出成百上千个小型“子炸弹”,覆盖广阔区域。这些子炸弹爆炸时威力巨大,能有效杀伤人员、破坏轻型装甲目标和暴露在外的设备设施,对地面部队构成严重威胁。
由于子炸弹散布范围广且难以精确控制落点,集束炸弹常常被指责具有无差别攻击的特性。无论军事人员还是平民,一旦处于其攻击范围内,都可能受到致命伤害,特别是在人口密集区域使用时,后果不堪设想。
此次俄军使用集束炸弹,被一些观察家视为是对早前美国向乌克兰提供同类弹药的回应。战场上的武器使用往往带有这种“以牙还牙”的色彩,使得冲突螺旋升级的风险不断加大,和平解决的前景更加渺茫。
除即时的破坏,集束炸弹还有一个长期隐患:部分子炸弹可能无法正常引爆,变成危险的未爆炸物,散落在田野、村庄和城市废墟中。这些“战争遗留物”对战后平民生活和重建工作构成持久威胁,清理难度极大。
在地面战线,库拉霍夫方向的战斗异常激烈。根据一些战争研究机构的分析报告,俄军在持续的进攻中,逐步扩大对库拉霍夫市区的控制范围,据称已达到约43%的区域,显示出其推进的决心和实力。
乌克兰守军充分利用城市中的建筑物作为掩体和火力点,进行顽强抵抗。高楼和坚固的工业设施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逐街逐屋的巷战异常残酷,每一寸土地的争夺都伴随着巨大的伤亡和破坏。
面对乌军的坚守,俄军采取三面合围的策略,逐步压缩乌军的活动空间,试图切断其补给线。同时,他们还动用重火力,包括空天军的轰炸机、无人机以及地面炮兵和坦克,对乌军据守的建筑进行系统性的“拆楼”式清剿。
这种战术虽然有效,但也对城市基础设施造成毁灭性破坏,大量建筑物沦为废墟。俄军意图通过这种方式清除抵抗力量,但也使得战后的重建工作变得更加艰巨,城市面貌彻底改变。
随着俄军攻势加剧和控制区域的扩大,乌军主力似乎已从市中心区域后撤,转移到城市南部的工业区。他们试图依托那里的复杂地形和坚固厂房设施建立新的防线,继续进行抵抗。在激烈交火和重压之下,据报有部分乌军选择放下武器。
在南线的另一个重要方向,大诺沃赛尔卡地区,俄军也投入据称是精锐的作战力量,对这个战略要点发起猛烈的合围与攻坚行动。这里的战况同样胶着,是当前南线战场的焦点之一,对整个战局有着重要影响。
大诺沃赛尔卡被认为是乌克兰在东部战线上的一个关键防御枢纽。它不仅地理位置重要,控制着关键的交通线路,而且乌军在此经营多时,构筑复杂的地堡、堑壕等防御工事体系,易守难攻。
为啃下这块硬骨头,俄军采用“多点突破、重点突入”的战术。他们从不同方向同时施压,利用火力优势压制乌军防御点,寻找乌军防线的薄弱环节,并集中优势兵力进行纵深穿插,试图分割包围守军。
这种战术似乎取得一定效果。根据战场信息,俄军已成功在东南部方向推进大约4.5公里,这是一个不小的进展。关键的是,他们成功控制南部的涅斯古奇诺耶村,为后续进攻创造有利条件。
夺取涅斯古奇诺耶村,意味着俄军在大诺沃赛尔卡的南翼撕开一个口子。这使得乌克兰军队在此地的整体防御体系面临被分割和侧翼暴露的风险,防守压力骤增,后续的战斗可能会更加艰难,战线形势不容乐观。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