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刚哥这一折腾,折射出不少在外打拼的上海人回农村养老的难题。先说汉刚哥,七十年代生人,当年家里长辈盼他考个铁饭碗,他不听那一套,非要去大城市闯世界。读了财经学院,背着包去了上海,扎根贸易公司,后来孩子要读书,房子也买了,一家人就彻底在上海落了脚。转眼孩子大了,汉刚哥也退休了。这些年农村变化太快,老家房前屋后环境真不错,空气清新,花草也茂盛,他就打起了回村养老的主意。
事情本来挺美好,可一回头,才发现老家的路并不好走。太伯走得早,亲戚就剩个姐姐。小时候那栋老房子,现在已经住不了人了。农村的修房规矩也不是随心所欲。汉刚哥想着,干脆拾掇旧房子,顺便把隔壁地皮买下来,建个像样的小别墅,以后孩子们有空也能回来转转,亲情不丢。
想得美,做起来不容易。汉刚哥动手之前,四处打听政策,才发现农村和城市的户口就是两条道。户口这玩意儿,以前觉得只关系上学、福利,如今弄房子,居然也卡脖子。
政策规定,农村户口的名下如果有宅基地,人回来、手续齐全,就是翻建一层楼的事。可城市户口,尤其是城里人继承农村宅基地,问题可就来了。你说土地是村集体的,房子归你,可房子要是塌了,你只能眼睁睁看着,因规定死死卡着,不许重建。买隔壁地皮?那就更别想了,动扩建的念头,手续一到村委会那,全打回票。有人说:我就迁回户口呗!现实告诉你,户口迁回来也非易事。
汉刚哥细细打听,一步步琢磨,发现有些农村的优惠政策和福利,早在他户口迁出那一刻就彻底没了。你人在城里落了集体户,只能享受孩子上公立学校便利,农村有的分红他基本捞不着。等想回来养老,又发现户口迁回来难得要命,有的地方政策卡得死。老家风景好,空气好,却只能远远看着,房子翻建卡着手续,户口迁回卡着政策,好好的“衣锦还乡”,搞得有家不能回。
其实像汉刚哥这样的“归乡人”,农村每年都有,上海人也不例外。当年很多人拖家带口进城,脑子里只想着孩子教育、城市工作。谁想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老了反倒想回到树底下乘凉。可这些年政策变了多少次,农村宅基地确权、建设,户口迁移,讲的都是“名头”和“归属”,说白了就是管你是不是原住民,能不能继续享受原来家乡的那份地、那份房,真不是你有钱有想头就行。
再就是“宅基地”的问题。步入退休年龄才醒悟,当年迁户口走得太痛快,现在回头看,全是坑。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只给农村户口,城市户口只能继承房子但重建不行,一字之差,后果都不一样。有人说现在农村房子空着也不少,有的村子搞活化还鼓励人回去,但真到部门办手续,政策条文摆在眼前,城市户口就是一道坎。
有人建议多找找村里关系,或者看看政策有没有松动,实际操作,村委会、镇政府一查身份,只要不是村集体人员,手续立刻卡住。你说户口迁回来吧,现实比小说还难,有的地方要求你在村里有房,有实际居住、有直系亲属,先搞这一波证明又是一道墙。
户口问题看似简单,其实早就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农村有集体分红,城市户口基本没份;村小学教育福利也变了;一旦有大额土地流转补偿,能不能参与也是一条线。汉刚哥为了在老家重新站稳脚跟,不得不一边请教村里的老支书,一边问还在乡下生活的亲姐姐。姐弟俩翻来覆去盘算盘算,能不能把宅基地手续补齐,能不能请律师出证明,又去找户籍民警问迁户口细节,全是奔波劳碌。
有一点大家心知肚明,一旦户口迁回农村,就是彻底放弃城市所有相关福利。退休某些补贴、公积金社保,有些城市户口的职工福利,可能都不再适用。有的人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但实际你会发现,“新的”也没那么容易到手。农村有自己一套规范,原住民优先,无论补贴、宅基地还是房屋翻建,都先看户口本。而回流人口,尤其是儿女们都在外地,自己落单回来的,手续环环相扣,不少人最后只能感叹老家变得陌生,有种“回不去的故乡”滋味。
汉刚哥的事不是个例。每到年关,村里总有在外打拼几十年老兄弟回来聚会,大家说起来宅基地和房子翻盖,一半是怀念儿时门前柳树,一半是叹政策之难。有村干部私下说,户口回流政策收紧,一是为了稳定村集体结构,二是宅基地毕竟是有限资源。“能回来的都是有熟人有关系的”,大多数外地回流老人最终只能看着老房子发呆,顶多修修缮缮,升级搞新建设就没门。
人在城市久了,退休后归乡养老成了不少人的新梦想。推开门见青山,退休了还能喝自家的井水,可城市户口在一纸政策前,不止一次被卡住。汉刚哥试过找街道叫物业帮忙,试过和村里“老支书”一起去镇政府敲门,甚至想过在村里买新的宅基地。但现如今,这都不是你有心、有钱就能办下的事。户口底本和集体身份是第一门槛,其实大多数人忙活一圈发现,过去的老政策早就变了。
子女方面也有考虑。汉刚哥想得很美,自己回村养老,孩子们将来逢年过节都能回来住。但一想到现有政策,别说扩建,就算翻建都得卡户口、手续,孩子户口已在城市,外孙孙女更没农村集体资格,将来这些家业怎么传下去,跟过去农村“世代传承”完全两样。其实不少“归乡人”都遇到类似困惑,有人干脆认了,“城市人回农村养老,只能做邻居,想住自己的宅基地,只能做梦。”
当然话说回来,现在全国不少地方政策一直变化。前些年提“户籍制度改革”,一些发达地区鼓励农民进城,城镇化率一涨,农村宅基地政策也越来越严。有人调侃这些政策“进得去,出不来”,连女婿进门都要查户口本。很多人当年一窝蜂把户口迁去城市,觉得是沾了光,几十年后想“落叶归根”,结果被“纸上谈兵”难住。
其实农村对外来人口也有自己盘算。村集体资源有限,一旦放开宅基地建设,怕外来人口蜂拥而入,资源分散不均。所以很多农村干脆只给现有村民才有宅基地翻建权,城里人回来只能继承现有建筑,土地还是村里统一掌控。汉刚哥想买隔壁邻居地皮,村干部摇头,就是不让扩建,也算“堵死了最后一条路”。
城市和农村的生活完全不一样,政策也各管各的。有人说农村户口好在有地有分红,城市户口好在读书福利和养老高端,但你一旦进了一个圈,再想退出来,满盘皆输。比如上海这样的城市,户口迁出麻烦多,农村老家又不认城市人归来。汉刚哥琢磨了几个月,做了一堆调查,结果宅基地还是不能扩建、不能加盖,动一动就是“违法建设”,回村养老成了“画饼充饥”。
整个事件说到底,其实是城乡政策有鸿沟。过去人们觉得户口是个数字,拿来上学、就医,后来才发现关系着土地、住房、福利,真的是“一步错,步步难”。汉刚哥这样的人,早年追求城市梦,如今风光不在,想回头抱抱泥土,变成了人人感叹的“老乡难回”故事。
也许以后政策会有变化,也许城乡户口能灵活互转。但至少当下,汉刚哥和许多像他一样的“归乡人”,只能隔着村路看看小时候的老房子,心里念一声“家乡好”,但住进去却遥遥无期。
归根结底,家不在于房子多宽敞,而在于那份踏实和归属。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