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作者流量激励计划#
中国每年花11800亿买铁矿石,隔壁朝鲜却坐着金山不卖货。这事儿说出来谁信?
世界铁矿石的怪圈
2023年,中国进口铁矿石11.8亿吨,每吨花了767元。算算这笔账,一年就是近万亿的开销。钱都去哪了?澳大利亚、巴西这些老牌矿业国家笑得合不拢嘴。
可你知道吗?就在鸭绿江对面,朝鲜那块12.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下面,埋着让全世界眼红的宝贝。300多种矿物,光是铁矿石就有90到110亿吨。这个数字什么概念?够中国用十年的。
更气人的是品质。澳大利亚、巴西那些矿石品位也就60%左右,朝鲜茂山铁矿的精矿品位能到66%,直接扔进高炉就能用。距离还近,运费便宜得要命。
但朝鲜就是不干。几十年来,这些宝贝就那么躺在地下睡大觉。外国企业想进去?门都没有。日本、韩国、欧美那些财大气粗的公司,统统被拒之门外。
唯独中国企业能进去挖矿。这待遇,全世界就这一家。
朝鲜的矿物王国
朝鲜有个外号叫"矿物标本室"。这称呼一点不夸张。别看国家不大,地下的宝贝多得数不清。钨、钼、石墨、重晶石、萤石,样样都是世界前列。菱镁矿储量更是全球第一。
茂山铁矿就是其中的王者。这座矿山探明储量30亿吨,远景储量70亿吨。露天开采的就有10亿吨,现在已经挖了5亿吨。
德贤铁矿也不差,1.526亿吨的储量,原矿品位30%,加工后能到67%。按国际价格算,这座矿值60亿美元。
更让人眼红的是地理位置。茂山铁矿和中国东北的鞍山、本溪铁矿是同一个矿脉,就隔着一条江。我们这边的矿石品位只有32%,开采成本高得要命。人家那边品质好、储量大,开采还容易。
老天爷这么分配资源,真是让人无语。
工业能力的尴尬现实
有矿不等于能用好矿。朝鲜的钢铁工业现状让人哭笑不得。
1990年,朝鲜钢铁产量达到过340万吨的历史峰值。听起来不少?其实就相当于我们一个中等钢厂的年产量。到现在,产量还不到150万吨,成了亚洲钢铁产量最低的国家。
问题出在哪?设备老旧是一方面。朝鲜的很多设备还是苏联时代的老古董,日本殖民时期留下的破烂货。电力不够用,焦炭供应不上,技术跟不上节拍。
更要命的是,朝鲜的铁矿主要是磁铁矿,平均品位30%左右。要炼钢得先消磁,这工艺复杂,成本高。技术落后的情况下,根本搞不定。
本来设计年产1200万吨钢铁的能力,结果连零头都达不到。矿多得挖不完,钢铁却生产不出来。这种反差,真是让人无奈。
因为产钢量太低,国内需求也有限,从90年代开始,朝鲜各大铁矿的开采量大幅下降。有矿不开,这在全世界都是奇葩。
制裁的铁闸门
2017年8月5日,联合国安理会第2371号决议通过。从这天开始,朝鲜的矿产出口彻底断了后路。
这份决议禁止朝鲜出口煤炭、铁矿石、铅矿石和水海产品。一刀切,没商量。朝鲜每年因此损失15亿美元的外汇收入。
制裁不是一天建成的。从2006年朝鲜第一次核试验开始,联合国就陆续通过了多项制裁决议。起初只是限制核武器相关物资,后来逐步扩大到经济领域。
2016年的第2270号决议已经开始限制矿产出口,但还有些例外条款。2017年的第2371号决议彻底堵死了所有出口渠道。连运输船只都不许挂朝鲜国旗,海上运输完全断绝。
制裁的执行非常彻底。中国公民和企业都被禁止拥有、租赁朝鲜船只。连带效应是技术转让、设备更新、投资合作全部受限。
朝鲜那些本来就落后的采矿设备更难更新了。技术差距越拉越大,形成恶性循环。世界级的矿产资源就这样被国际制裁的枷锁锁死。
有人说这是朝鲜自己的选择。但客观讲,对一个国家来说,眼睁睁看着地下的财富变不成钱,这滋味肯定不好受。
血与火中的友谊
为什么中国企业能在朝鲜开矿?这事得从70多年前说起。
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那场战争打了三年,中朝两国军民并肩作战,把美军从鸭绿江边赶回三八线。
战争的硝烟早散了,但那份血肉相连的情谊一直延续到今天。抗美援朝不只是一场战争,更是两国友谊的奠基石。
1961年,中朝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建立了正式的同盟关系。这种政治上的特殊关系,为后来的经济合作提供了坚实基础。
2004年,中国五矿集团拿到朝鲜矿龙登煤矿开采权,中朝现代矿产合作正式开始。
但这条路走得并不顺利。2005年,吉林通化钢铁集团花70亿人民币拿下茂山铁矿开采权,结果当年11月朝鲜就终止了合作。理由是"关注度过高"。70亿就这么打了水漂。
类似的事还有不少。2006年唐山钢铁要在清津建钢厂,2007年西洋集团投资3000万欧元建采矿厂,结果都是无疾而终。
朝鲜在对外开放上确实很谨慎。但中朝矿业合作的基本框架还是建立起来了。这种合作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技术与资源的深度结合,是长期的战略合作。
2010年到2020年,中国矿业公司在朝鲜投资约5亿美元。2020年,在朝鲜的中国企业中有41%从事采矿业。这些数字说明,中朝矿业合作已经成为两国经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殊的合作模式
中朝矿业合作有个特点:不完全按市场规律来。政治互信比商业利润更重要,友谊比合同条款更管用。
中国提供技术、设备和资金,帮朝鲜盘活沉睡的资源。朝鲜提供优质矿产,为中国分散进口风险。看起来是双赢,但背后的逻辑很复杂。
这种合作模式在国际制裁加剧的背景下显得更加珍贵。澳大利亚、巴西垄断国际铁矿石市场,中国需要寻找替代供应源。朝鲜的地理位置和资源品质都很理想,运输成本也低。
中国党和政府多次表态,对朝鲜的政策"三个不会变":致力于巩固发展中朝关系的坚定立场不会变,对朝鲜人民的友好情谊不会变,对社会主义朝鲜的支持不会变。
这"三个不会变"为两国矿业合作提供了政治保证。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这种基于友谊和信任的合作模式确实珍贵。
当然,这种合作也面临挑战。国际制裁的压力、技术更新的需求、市场变化的影响,都对合作提出新要求。但历史证明,建立在深厚友谊基础上的关系往往能在困难中找到出路。
现实的选择
朝鲜为什么只让中国开采?答案其实很简单:除了中国,没别的选择。
国际制裁切断了朝鲜与其他国家的矿业合作渠道。欧美、日韩企业想进去也进不去,政治风险太大。只有中国愿意承担这种风险,也有能力承担。
从朝鲜的角度看,矿产资源是少数几个能换取外汇的渠道。完全封闭不现实,适度开放又怕失控。只对中国开放,既能获得技术和资金,又能控制开放程度。
从中国的角度看,朝鲜铁矿石品质好、距离近、成本低,是理想的资源供应地。在铁矿石进口过度依赖澳大利亚、巴西的情况下,朝鲜是重要的补充。
这种合作模式体现了两国关系的战略性质。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邻国之间的相互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矛盾与困境
朝鲜的选择看起来矛盾:既想发展经济,又不愿完全开放;既需要外汇收入,又担心外来影响;既希望盘活资源,又害怕失去控制。
这种矛盾心理可以理解。对一个长期封闭的国家来说,开放意味着机遇,也意味着风险。特别是在国际制裁的背景下,任何开放都可能招致更大压力。
但现实是残酷的。不开放,资源就是废石头;完全封闭,经济就没有出路。在有限的选择中,与中国合作算是相对安全的选项。
中国也有自己的考量。铁矿石进口过度依赖澳大利亚、巴西,定价权完全在别人手里。朝鲜虽然政治风险较大,但地理优势明显,战略价值突出。
这种相互需要的关系,构成了中朝矿业合作的现实基础。政治友谊是纽带,经济利益是动力,地缘优势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