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记得那次见面了。”
就这么一句话,隔着半个地球,从希腊飘过来,直接把密尔沃基雄鹿队老板精心准备的媒体日剧本给撕了个稀巴烂。
老人家前脚还在那儿跟记者们追忆往昔,说什么“六月份和扬尼斯相谈甚欢,他亲口承诺会忠于这座城市”,后脚就被自家当家球星用一句轻飘飘的“失忆”给公开处刑了。
这哪是健忘,这简直就是现代版的“指鹿为马”,只不过这次指着老板的脸,说我不认识你。
这出戏码,比NBA总决赛的抢七还刺激。
价值1.75亿美金的合同还剩三年,球队的绝对核心,未来的名人堂成员,用最“礼貌”的方式,上演了一出现代职场版的背刺。
官方给出的理由?
字母哥感染了新冠,人在希腊,归期未定。
好家伙,这病毒还挺会挑时候,专挑球队集结号吹响的时候来,你说巧不巧?
这年头,连请假条都这么有战略深度了。
还记得那个几年前在密尔沃基捧起奥布莱恩杯,激动得像个孩子一样高喊“一人一城”的希腊少年吗?
那时候的他,是这座小城市的英雄,是忠诚的代名词。
可成年人的世界里,童话故事的保质期总是特别短。
当荣耀的光环褪去,剩下的就是对下一枚总冠军戒指赤裸裸的渴望。
字母哥不止一次地公开喊话:“我想赢,我想在能赢球的队伍里打球。”
翻译过来就是:哥几个,你们这配置,我瞅着有点悬。
雄鹿管理层能不懂吗?
他们简直比谁都懂。
为了伺候好这位爷,球队都快折腾成四不像了。
上赛季那笔惊天大交易,用防守核心霍乐迪换来达米安·利拉德,本想组个王炸组合,结果呢?
炸是炸了,把自己炸了个外焦里嫩。
利拉德在这儿过得跟上了四年大学似的,天天盼着毕业,最终被一份延伸条款合同给“客客气气”地请走了,留给雄鹿一屁股的财务烂账。
这操作,堪称NBA版的“为爱冲锋,结果发现对方是个付费玩家”。
一场豪赌失败,雄鹿没想着休养生息,反而更加疯狂。
4年1.09亿美金砸向步行者的中锋迈尔斯·特纳,然后捡漏似的签了一堆功能单一的角色球员。
字母哥倒是挺给面子,对着镜头夸特纳是“完美适配”。
可咱球迷心里都跟明镜似的,特纳是个好球员,能护筐能投三分,可他能把这支畸形的球队给盘活吗?
一支球队的上限,从来都不是由最长的那块木板决定的。
这几年的雄鹿,就像一个溺爱孩子的家长,孩子要什么给什么,最后发现孩子被惯得无法无天,自己也失去了所有主动权。
他们把所有的资源、战术地位、甚至球队文化都押在了字母哥一个人身上。
这种“巨星依赖症”的晚期症状就是,一旦巨星本人开始闹情绪,整个球队系统就濒临瘫痪。
看看当年的克利夫兰,勒布朗一走,瞬间从总决赛队伍沦为乐透区保安,前车之鉴,可雄鹿偏要再踩一遍油门。
现在这局面,你说尴尬不尴尬。
交易字母哥?
市场上谁能拿出对等的筹码来换一个正值巅峰的两届MVP?
不交易?
那就得天天看着自家球星跟管理层玩心眼,球队更衣室里不知道埋了多少颗雷。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劳资纠纷了,这是NBA进入“超级巨星赋权时代”的一个缩影。
从詹姆斯的“决定”,到杜兰特的“投敌”,再到哈登的“夜店逼宫”,球星们早就掌握了如何用舆论和消极怠工来操控自己的命运。
忠诚?
那玩意儿在真金白银的总冠军面前,一文不值。
所以啊,也别光骂字母哥不讲情面了。
商业联盟,本质上就是一场生意。
雄鹿给他递上了天价合同,他为雄鹿带来了队史第二座总冠军,算是两不相欠。
如今他觉得这艘船眼看要沉,想提前找个救生艇,从人性的角度看,似乎也无可厚厚非。
只是这吃相,确实有点难看了。
那么问题来了,各位看官,你们觉得雄鹿这盘棋,接下来该怎么下?
是忍气吞声继续哄着,还是干脆壮士断腕,把这尊大佛送走重建?
来评论区唠唠嗑,给雄鹿管理层出出主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