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月领工资,你把一张卡往另一张卡里一塞,像是在和金融打了个盲婚。就是真心的,别小看这动作。资金融通、流动性、利差这些专业词听着高大上,其实就是把闲钱变成能干活的水,浇在需要的地方,不浇就枯了。黄达在《金融学》里说得明白,金融先是个“摆渡人”,把储户、企业和项目连成一条链,别把它只当成赚钱的机器,反正那样容易栽跟头,真假的?
这个“摆渡”有必要吗?我跟你说,必要得很。想想19世纪票据市场到华尔街的变迁,储户把钱存银行,银行给企业用去买设备、招人手、扩产能,企业赚了钱你也拿利息,整个经济像发动机被润滑了。陈志武和曼昆都提醒过健康的金融是增长的引擎。就是说,金融不是独舞,金融是给乐队调音的那只手,别指望它单干就来劲,太扯了。
金融还有一副救生圈的角色,叫做风险管理。我跟你说,期货、保险、分散投资这些不是花架子,是把不确定性成可受的成本。工厂锁定原料价,农民套好期货,家庭买保险防大病——这些都是把“万一出事”拆分掉、省心省力。格雷厄姆反复说的分散投资,就是不把所有鸡蛋往一个篮子里摔,这话挺实在的,别当成书呆子理论,真滴管用。
再讲信用、杠杆和风险这三角关系。巴菲特说过信用是基石,杠杆是放大器,风险是底线。信用断裂,链条就断;杠杆用得好利润翻倍,用不好本金就被放大成灾。陈志武重盘2008危机时指出,高杠杆把小波动变成大灾难。就是别被高收益忽悠,得看信用、流动性和资产负债表,一环不慎就要赔光。
最后一句绕不开金融得有脚才能走路,得服务实体才有根。摩根时代的钱进了铁路、钢铁,产业强了金融才稳;如果钱都在金融圈里互相兑着玩,东西就少了,泡沫就大了。想象一下河水不流到田里,田就干裂,农夫哭鼻子。反正,读懂金融本质不是要你变专家,而是让你在日常选择里少被忽悠,手里有账,心里有数,让钱真正去做点实事,别光当数字游戏看热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