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后,毛泽东回忆起1935年9月9日,依然觉得是一生中最黑暗的日子。
那时红一、四方面军会师不久,就出现到哪里去的争论,四方面军的张国焘想南下建立根据地,而在遵义会议得到大家认可的毛泽东,则坚持北上打通国际通道,争取苏联援助。
双方争执不下,张国焘随即向陈昌浩发送了电报,意图通过党内斗争手段来化解这场纠纷。
夺权即可。
电报传到叶剑英手里,他感觉这事不得了,赶紧跑去告诉毛泽东,让他尽快想办法。
红四方面军有8万人马,红一方面军只有不到1万人,张国焘想用武力解决问题,毛泽东能有什么办法。
9月9日深夜,毛泽东带着中央机关、彭德怀的三军团离开驻地,又在俄界汇合林彪的一军团,才把红一方面军收拢起来。
他们将军队的番号更改为“陕甘支队”,毅然决然地独自北上,以期探寻新的生存与发展之道。
八日之后,陕甘支队成功夺取腊子口,进而踏入甘肃岷县之哈达铺,此行旨在进行充分的休憩,以便随后作出对前行的决策。
毛泽东有个习惯,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搜罗书和报纸,除了缓解行军途中的寂寞无趣,还可以了解当地新闻,以及最近的时局消息。
毕竟对时局最新动态缺乏了解,这无异于闭门造车,极易导致判断上的失误。
哈达铺是个穷地方,除了一些旧报纸什么都没有,毛泽东叹口气,有总比没有好,凑合着看看吧。
可正是在这些旧报纸上,毛泽东看到一条消息:“全陕北二十三县无一县不赤化,完全赤化者八县,半赤化者十余县。”
震惊了。
他得知陕北驻有红军,起初不过将之视为零散的游击队,未料其影响力微弱,难以掀起风浪。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竟然存在着规模可观的根据地,这一发现令他大感意外。
毛泽东和同志们开会商量,做了一个决定:到陕北去。
休整完毕后,他们继续踏上征程,成功击退了敌军的追击,翻越了宁夏的六盘山。历经一个月的艰苦跋涉,他们终于抵达了陕北的吴起镇,标志着一年悲壮行军的圆满结束。
在翻越六盘山的时候,毛泽东望着天高云阔的苍茫大地,心情激荡的填了一首《清平乐》:
碧空如洗,云朵稀疏,遥望南飞的雁群直至视线尽头。若未登临长城,便不算真正的英雄,细数脚下的足迹,已有两万里之遥。
六盘山巅,高峰耸立,红旗在凛冽西风中猎猎飘扬。今朝,手中紧握长缨,何时才能将那苍龙紧紧束缚?
经过数次战斗,这支红军就剩下7000人了,毛泽东还认为长缨在手,想着缚住苍龙,心可真大。
长征胜利结束之际,陕甘支队与徐海东所率领的十五军团成功实现会师,从而恢复了红一方面军的编制。此时,两军兵力总计约达1.3万人。
红军的势力显然有所增强,然而就其作为一支武装力量的角度来看,仍显薄弱。纵使红军的战斗力堪称强劲,但这样的消耗能持续多久,实难预料。
正当红军踏上前往陕北的征途之际,蒋介石在西安成立了“西北剿匪总司令部”,并亲自担纲总司令一职。张学良则以副司令的身份领命,统率二十万东北军对红军发起了围剿。与此同时,杨虎城麾下的三万精锐以及马鸿逵、马步芳各率领的两万兵马,亦加入了这场对红军的讨伐之战。
硬拼不行。
为了在陕北得以立足,红军亟需开辟新的道路,寻求一条化解危机的独特策略。
毛泽东发现,能摆脱危机的似乎只有一条路:
抗日。
2
抗日为何是出路?
自“九一八事变”爆发以来,日本已侵占东三省及热河地区,加之华北地区部署的约两万中国驻屯军与伪军,其势力范围已遍及黄河以北广大区域。
昔日的列强制衡格局已然破裂,日本崛起为独霸一方的侵略力量,一旦其做好充分准备,便可在任何时刻发动一场规模庞大的侵略战争。
我国民众骤然意识到,亡国灭种的危机已近在咫尺。
要化解亡国之危,唯一的途径便是全国上下团结一心,摒弃纷争,共同抵御外敌。不论内部矛盾如何重重,首要之务是先将日本侵略者驱逐出境。
凡有谁敢公然宣称反对抗日,便等同于与人民和祖先决裂,行走江湖时难免遭受他人指指点点。
也就是说,抗日共识已深入人心,成为不可动摇的政治准则。。
若欲携手抵御外侮,抗日救国,那么于中国人民而言,最难以忍受的,无疑是内战的持续。内战不仅耗费了我国的国力,更让觊觎我国的日本势力从中渔利。
内战者失民心。
蒋介石的战略核心是“先内后外”,在他看来,国内各派势力错综复杂,党派纷争迭起,实在难以实现团结一致以对抗日本侵略。
唯有彻底铲除诸侯与各方势力,蒋介石方能巩固其无与伦比的领导地位,将所有资源集中用于抵御日本侵略。
蒋介石的思路。
然而,其他诸侯与派系并不赞同。蒋介石的“安内”政策,岂不就是要对我们下手?为何蒋介石可以安然无恙,而我们却要遭受灭顶之灾?
“老蒋,别再排除异己了,快与我们携手抗日,切莫孤注一掷,走上一条不归路啊。”
诸侯的抗日呼声,令蒋介石在舆论场上颜面尽失。他既不能公然宣称抗日之举有误,亦不敢直言需先将诸侯势力一一清除后再行抗日。
那就更非法了。
所以以“抗日”这一主题为轴心,我国的势力再次划分为两大阵营。不论公私,界限清晰。
此刻的抗日斗争,不仅是解救国家危机的途径,亦成为国内各派力量争斗的利器。凡举起了抗日旗帜,便能在激烈的角逐中稳占上风。
苏联希望抗日。
彼时,希特勒身为纳粹德国的领导人,正专注于国家建设,国力日益壮大,其对欧洲的征服野心亦日渐显露。
欧洲对苏联而言至关重要,绝不可有任何闪失。斯大林的工作重心固然在于抵御德国的威胁,然而,日本野心勃勃,已侵占东三省,其北上的侵略步伐,说不定何时便会触及苏联边境。
斯大林期望我国能主动投身抗日,于东亚大陆遏制日军的攻势,切莫心生异念,意图北上挑衅苏联,否则苏联将不得不面临东西两线的夹击之困。
1935年夏日之季,共产国际于莫斯科召开了一届重要的大会。在此背景下,中共代表团驻共产国际依照大会的精神要义,精心草拟了一份名为《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的宣言。该宣言疾呼国内各界力量应立即停止纷争,团结一心,共同投身于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之中。
中央及红军抵达陕北后不久,便发布了《抗日救国宣言》,明确指出:无论何种政治立场,只要坚决抵抗蒋介石的统治并抗击日本侵略,均有权参与合作。
1935年12月,政治局在瓦窑堡召开扩大会议,定下“抗日民族战争”的路子,毛泽东还写了一篇《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此刻正处于变革的临界时刻,党肩负着将红军的行动与全国范围内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以及民族资产阶级的各项活动紧密融合,构建成一条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的重任。”
放弃阶级斗争旧路。
国内齐心协力,国际广泛支持,各派力量亦为求存而共同抗敌......抗日遂成为时代的鲜明主流。
此刻若再行阶级斗争与内战之举,定然难以获得任何人的支持。众人皆会诘问,日本人已兵临城下,尔等纷争不休,岂非助长了敌势?此等言语,无不带有鄙夷之意。
顺应人心,无误。
毛泽东和中共的翻盘之路,便是扛起抗日大旗,和其他势力结成同进退的统一战线,挫败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谋划。
找出路,为国家,也为自己。
或许此言略显直白,然而深思之下,却也并无不妥。成功者往往与时代的需求不谋而合。
他们洞察时代潮流,巧妙地将其为己所用,继而融入时代的发展脉络,最终凭借自身的才能与智慧,引领时代潮流,书写了一场逆风翻盘的人生传奇。。
理想照进现实了。
3
既然前进的道路已然明晰,接下来的关键便在于如何付诸实施。
在围剿陕北红军的庞大军队中,马鸿逵与马步芳乃世代传承的西北军阀,其立场之坚定,不容轻易动摇;张学良,身为曾经的副总司令,亦非轻易可打交道之人;唯有杨虎城,他出身于江湖,行事风格颇为独特。
他源自陕西刀客,历经多年沙场征战,官至17路军总指挥,与蒋介石并无瓜葛,堪称典型的杂牌军将领,且属旁系出身。
蒋介石提出的“攘外必先安内”策略,其“安内”之举便着眼于如杨虎城之流。他促使杨虎城参与对红军的围剿,实则意图使杨虎城与红军相互损耗,待双方力量消耗至一定程度,蒋介石便顺水推舟,撤销相应的军队番号。
蒋介石意图何在,杨虎城心中清楚。
杨虎城乃一位充满热血的男子,数年前便有带领部众前往华北抗击日军的念头。然而,蒋介石的禁止使他无法成行,毕竟若17路军失控,后果不堪设想。
杨虎城鉴于保存实力与巩固地盘的考量,遂对与红军交战持保留态度。作为一位中国人,他怀揣着抵御外侮的强烈愿望,因此对于“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他深感认同与赞同。
判断出杨虎城的心理,毛泽东下手了。
1935年11月,也就是刚到陕北不到1个月,毛泽东写下亲笔信交给汪锋,让他去西安联络杨虎城,并且提出一个口号叫“西北大联合。”
毛泽东的信,正是杨虎城想要的。
杨虎城几乎未加深思熟虑,便决然赞同“联共抗日”,与红军并肩作战。然而,鉴于双方系首次携手合作,诸多具体事宜仍需进一步商榷与明确。
直至1936年4月,双方终于达成了一系列协议:红军与17路军约定互不侵犯,并互派代表,同时在杨虎城将军麾下设立了秘密电台。17路军亦承诺协助红军运送物资,并共同投身于抗日救亡事业。
最后一项事宜尚待时日,而当前红军亟需关注的,乃是前三项任务。
红军弱小,陕北首获助力。
稳住杨虎城,张学良在后。
昔日,张学良与蒋介石情同手足,亲密无间,无论外界如何试图离间,二人始终紧密相连。不熟悉的人或许会误以为他们如同挚友一般。
实际上,在张作霖遇刺身亡后,未满三十岁的张学良不仅看重蒋介石所拥有的英美教育背景,更在内心深处对蒋介石抱持着一种如同父兄般的情感与敬仰。
蒋介石对张学良并非如此。
张学良于他而言,并非只是一个十四岁的稚嫩弟辈,而是一位掌控着三十万雄兵的独立军事指挥官。他与李宗仁、阎锡山并无二致,唯一的区别,或许仅在彼此关系的亲疏罢了。
只要有机可乘,蒋介石对削弱张学良势力之举,即便是在暗地里下手,也绝无顾忌。
自“九一八事变”爆发,张学良所辖领地不复存在,然而,其麾下的东北军仍屹立不倒。只要这支军队紧随张学良的指挥,蒋介石便始终难以安心。
让他们剿共即可。
1935年9月,张学良被派遣至陕西,肩负起围剿红军的重任。彼时,他心中满怀信心,轻视红军,将其视为一群乌合之众,认为对付他们不过是易如反掌。
结果超乎张学良预期。
东北军的110师在劳山遭遇重创,伤亡过半;107师于榆林桥遭遇惨烈败绩;109师在直罗镇亦被红军全数剿灭。自东北军入陕以来,剿共之战鲜有胜绩。
张学良惊了,这帮土包子竟这么狂?
“东北军损失如此惨重,我该如何自处?”
自东三省沦陷之后,张学良及其东北军将士的抗日激情愈发高涨。毕竟,他们的家乡父老仍身处东北,而他们这些东北儿郎却流离失所于关内,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因此,“停止内战,联合共产党共同抗日”亦成为了张学良的强烈愿望。
“内战终非长久之计,你们即便奋力拼搏,亦难以取胜。不如携手并肩,共同抗击日寇吧。”
成功说动高福原。
高福原坦言,众望所归,均希冀重返东北故土。然而,关键在于张学良的态度。若张学良有意与红军携手,则一切障碍将不复存在。
彭德怀慷慨赠予他200元,嘱托他返回充当说客。
高福原返程后,便向张学良传达了红军的立场,并将联合抗日的方针告知于他,以期张学良审慎决策。
恰逢张学良在南京召开会议之际,他特地前往上海寻求与中共建立联系,意图拉近双方关系。如今,红军主动前来寻求合作,还有什么可犹豫的?自然是迅速答应为上策。
自此而后,红军与东北军在白昼于沙场之上模拟交战,仅需向空旷之处发射数弹便作罢,入夜则共聚一堂,欢聚一堂。红军演唱的曲目,如《松花江上》等东北名曲,令东北军士兵们泪眼盈盈。
夜唱楚歌如汉军。
毛泽东又给王以哲、于学忠等军长写亲笔信,说我们都是自己人不要打仗啦,以后要合作抗日等等。
如此一来,上层与下层共同努力,东北军亦被成功纳入统一战线之中。
1936年四月,周恩来与张学良于延安的天主教堂展开谈判,双方正式签署了联合抗日的协定,并在东北军内部设立了秘密的通讯电台。
红军、东北军与十七路军,共同构筑起了一个紧密团结的西北联军体系。。
短短数月间,面对未知的征途,7000名红军战士成功化解了重重危机,如今只待迈出最后一步,即可实现逆袭,扭转战局。
杨虎城
4
张学良与杨虎城暗中与红军取得联系,此事蒋介石自然洞若观火。
蒋亦与红军联络。
自红军抵达陕北伊始,他便着手指示陈立夫与中共展开联系,同时委派驻苏联武官邓文仪与王明进行交涉,旨在探讨构建一种全新的国共合作关系。
估计他以为红军剿的差不多了,完全可以用政治手段压制中共,然后腾出手来做别的事情,比如扫平其他诸候之类的。
国共双方原本已就多数议题达成广泛共识,然而蒋介石提出,红军师长级别以上官员须全部卸任,并仅保留不超过三万的红军编制。
毛泽东一个条件都不答应,他明白只要答应蒋介石的条件,可能转头就被暗害了,而且他要求红军不仅不能减少,还要扩充。
不妥则延迟。
然而,张学良与杨虎城暗中与红军建立联系,此行为令蒋介石难以容忍。
在蒋介石看来,张学良、杨虎城与红军结成联盟,实为公然树起一帜,此行为不仅使得红军难以剿灭,更孕育出一股愈发强大的反对力量。
蒋介石一面与红军取得联系,一面指使张学良与杨虎城对红军发动攻势,意图诱导三方势力相互冲突,从而坐观成败,坐享其成。
张学良有点窝火。
显然,面对红军的强大,蒋介石却执意驱使我们与之交战,这难道不是为了打压异己吗?我们迫切要求立即结束内战,共同抵御外敌,然而蒋介石却执意挑起内战,他的意图究竟何在?
蒋介石主张“先安内而后攘外”,而全国民众及各界力量则迫切要求立即抵抗日本侵略,这无疑引发了关于抗日策略的激烈争论。
纵然蒋介石持有其独到见解,然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中,抗日已成为全民共识,无论普通民众,抑或是红军以及张学良、杨虎城等将领,均身处道德的至高点之上。
对比之下,蒋介石政治失当。
张学良屡次向蒋介石倾诉衷肠,恳求停止对红军的攻击,呼吁双方携手共抗外敌。
蒋介石的态度犹如顽石般坚定,无论如何都不愿妥协,甚至断言:“红军近在咫尺,而日本则远在天涯,当前最紧迫的威胁乃是红军。任何心怀去对抗日本之念者,便是汉奸卖国贼。”
是说给张学良的。
而且,在张学良与杨虎城联络红军之际,蒋介石已将中央军队调集至陕西周边,意图让中央军进驻,进而围剿共军。同时,他打算将东北军及第十七路军逐步调往河南、安徽等地,以便逐步分化并瓦解这两支军队。
蒋介石权术高超。
权术再妙,不及张学良勇猛。
1936年12月11日,张学良与杨虎城闻悉,前往河南与安徽的调动命令已趋成熟,仅待正式公布。
一旦“三位一体”的格局被打破,众人便沦为任人宰割的鱼肉,此时不妨放手一搏,奋力一击。
凌晨,西安事变发生。
张学良下令,派遣两个卫队营火速赶往华清池,旨在生擒蒋介石。翌日拂晓,他们将其带回西安城。在这一夜的风波中,蒋介石损失惨重,不仅丢掉了一副假牙,还摔断了一节骨头,从此落下需要拄拐杖的残疾。与此同时,杨虎城将军封闭了西安城,将陈诚、邵力子、蒋鼎文等要员悉数扣押。
破晓时分,张学良与杨虎城向全国发布通电,声明拘捕了蒋介石,并提出了八项要求:重组南京政府,吸纳各党派共同拯救国家、停止内战,齐心协力抗日等。
他们在行动之初就给中共发电报,请中共派人到西安共商大计,还问毛泽东和周恩来有什么意见。
当时焦点是杀蒋或放蒋。
中共起初主张杀蒋。
朱老总表示什么都别考虑,先杀了再说。毛泽东称赞张学良是全国抗日领袖,应该把蒋介石交给人民公审。
可以理解。
历经十年的国共冲突,无数红军战士惨遭国军枪弹夺去生命,众多党员及其家属亦无辜遭受杀害。在这场战争中,每一位党员与红军战士都对国民党怀有深仇大恨。
此外,革命的根本目标在于终结蒋介石的统治,如今既然已将其捉拿在手,岂能不加以惩处,等待何时?
南京方面,如何应钦等人士,意图采取武力手段,即派遣军队对西安发起攻势,以强制方式解救蒋介石。
战事难免会带来牺牲,若张学良与杨虎城被迫对蒋介石下手,那恐怕连何应钦在梦中都会感到庆幸。事实上,何应钦的内心深处,也埋藏着对蒋介石的杀意。
社会各界要求释放蒋介石。
罗家伦、梅贻琦、蒋梦麟等一群知识分子联名致电张学良与杨虎城,指出他们扣押蒋介石的行为是失当之举。
《申报》、《大公报》等众多媒体,通过舆论阵地对张学良与杨虎城进行指责,不认同他们拘押蒋介石的做法。
最终,学生们亦走上街头,高举蒋介石的肖像,对拘押蒋介石的行径进行抗议游行。
张学良一脸困惑,“倡导全国一致抵抗外敌,摒弃内战”本应是全民共识,为何如今我提出促使蒋介石抗日,却被众人指责?
鉴于社会各界普遍认为张学良贪图私利,意图扣押领袖以攫取权力,甚至可能引发内战。
不重要。
斯大林支持即无问题。
他们策划“西安事变”,其核心策略在于借助中共之力,打通与苏联的联系,以期获得苏联的支持与援助,进而组建抗日政府。
若非苏联与斯大林的鼎力支持,一切希望便宛如镜中花、水中月,徒留空想而已。
斯大林坚决不支持。
斯大林的目的是牵制日本,防止其北上侵扰苏联,至于革命等事宜,则可留待日后考虑。
中国如何牵制日本?
斯大林认为,张学良的声望尚不足以胜任抗日领袖之职,而中共的力量亦显得薄弱,不足以托付重任。在他看来,唯有蒋介石具备整合国内各方势力的能力,方能为抵御日本侵略提供坚实保障。
斯大林建议放蒋。
毛泽东和朱德等人想杀蒋的时候,周恩来建议问一下苏联的意见,几天后斯大林回电的态度很明确,他说张学良损害了中国抗日统一战线,建议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据说毛泽东气的把电报都撕了。
既然苏联及斯大林的态度偏向放任蒋介石,那么在西安事变中,各方的期望皆化为泡影。随之而来的便是如何妥善处理后续事宜的问题。
中共撤销了对蒋介石的武力处决要求,派遣周恩来前往西安,以中立者的身份推动和平解决方案的达成。
在南京,宋子文与宋美龄亲赴西安,肩负起替代蒋介石进行谈判的重任。
张学良与杨虎城同样陷入了两难之境,他们即便满足了蒋介石的诉求,也只能将他放回南京。
起初,蒋介石坚决不肯让步,坚称张学良的行为有损领袖的威严。然而,在宋美龄的劝解下,他逐渐意识到南京城内亦暗藏玄机,于是告诫自己不宜过于强硬,待活着返回南京后再作打算。
蒋介石最终应允了这八项要求,并郑重承诺将摒弃内战,转而将抗日作为国家的首要目标。他还立下誓言,若在返回南京前再有内战爆发,责任由你们承担;而若在抵达南京之后爆发内战,则由我一人负责。
尽管张学良在飞机着陆后便被实施软禁,东北军也随即被分化瓦解,但西安事变最终仍得以圆满解决。
全面抗战将于明年爆发。
5
如今,众多人认为,张学良未有必要亲自陪同蒋介石返回南京。
这事宜分而论之。
张学良的初衷在于将蒋介石安全送回,以期蒋介石心怀感激之情,将他释放,如此一来,既可流传一段美谈,亦能保全蒋介石的颜面。
蒋介石不要脸。
恰逢苦寻良机以捉拿张学良不得之际,如今他竟主动踏入陷阱,正可将其软禁于南京以泄旧怨,同时借此机会分化东北军,根除心腹之患。
张学良确实幼稚。
他自认为掌握着棋局的布局,实则不过是大棋局中的一枚棋子,除却他所指挥的东北军,他并无任何可用于博弈的筹码。
倘若张学良未曾将蒋介石释放,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或许将变得尤为艰难。
无论如何,蒋介石身为国家领袖,若被随意扣押而不加惩处,恐将给人留下轻视之举的印象,似乎扣押国家领导人并非严重之事。
国民党派系林立,若今日李宗仁将蒋介石软禁于广西,明日阎锡山又将之囚禁于太原,乃至第三日马步芳将蒋介石押解至青海,享用羊肉佳肴,岂不是陷入了混乱的境地?
因此,蒋介石为维护面子与尊严,即便回到南京,亦不得不发动内战,以重新解决西安事变之纷争。
张学良将蒋介石迎回,随即又将其软禁,此举恰如其分地保全了蒋介石的颜面,亦未给其他将领留下不良影响。
这无疑是最佳方案。
张学良不太愿意。
在“西安事变”的整个过程中,最大的受益者无疑是中共与红军。。
原本阵容强盛的八万中央红军,在经历了25000里的漫漫长征后,人数锐减至仅余7000余人。与第十五军团及第二、第四方面军会师,总兵力也仅有三万余人,且陷入陕北之地,正面临超过二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
操盘他人必死无疑。
可毛泽东和同志们判断出时代风向,主动顺应人心,还撩拨时代潮流为己所用,玩了一把绝地反击。
随着1937年的到来,陕北的根据地正式更名为陕甘宁边区政府,红军亦被改编为八路军,而蒋介石亦正式承认了中共的合法存在。
黑暗岁月已结束。
他们于此地休养生息,历经抗日战争的洗礼,不断壮大,终于在12年后迎来了“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壮丽景象。
转折点是西安事变。
尽管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是个人行为,但这个局,却是毛泽东和同志们做出来的。
这是高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