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若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主战场会在哪里?美俄答案意外的一致
2022年上映的伊朗影片《第三次世界大战》自亮相便赢得了全球影评人的广泛好评。影片描绘了一位出身低微的男子崛起为暴君,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冲突与纷争的动人事迹。
在银幕上,“第三次世界大战”虽为虚构,但现实世界却显得分外冷酷无情。
二十世纪,被称作“战争的世纪”,在这短暂的百年里,数十亿生命因战火而失去了往日的安宁与温馨。特别是上半叶,见证了人类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战”与“二战”的爆发。
回顾往昔,正是基于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人类共同创立了联合国这一全球性组织,旨在调解各国的纷争。
然而,单凭一个机构难以根除国与国之间的纷争,21世纪的美俄两国甚至曾预测,第三次世界大战或将爆发。
那么,若“三战”来临,其主战场将设于何地?参与这场战争的双方国家又是哪些?
毁灭计划
凡事预则定,不预则败。这一道理在战争之中尤为凸显。
1945年夏日之初,美国、苏联及英国三国首脑齐聚波茨坦,共议战后世界秩序的构建。
会议现场气氛紧张,杜鲁门继任“轮椅巨人”罗斯福之位,本人对苏联持强硬立场,是坚定的反共派。三国代表各怀己身利益,争论不休,争执不断。
当杜鲁门重返华盛顿,他立刻召见了艾森豪威尔(当时担任欧洲盟军最高统帅),并指示道:“德国的投降指日可待,鉴于苏联的潜在威胁,你们必须制定一套应急计划,以便将苏联设定为最强大的潜在对手。”
艾森豪威尔听后,震惊得张大了嘴,困惑地追问:“总统大人,难道真的如此迫切?我们至今还未攻克柏林啊。”
杜鲁门言简意赅,仅以一句冷漠之语回应:“未雨绸缪,毕竟并非坏事。”
艾森豪威尔重返营地,即刻召集了三军的高级将领,迅速提出了一个名为“全面计划”的方案。
鉴于常规战难以击败苏联,该方案巧妙融入了核武器运用的战略考量。
当时,全球范围内,唯有美国掌握了核武器的秘密,这一事实构成了其最为显著的竞争优势。
“整体计划”构想以20至30枚原子弹对苏联展开核打击,首轮攻击的目标囊括了莫斯科、列宁格勒等众多大中型城市,总计超过20座。
然而,计划终究只是计划。直至1946年,该计划始终未能付诸实践,主要原因是美国的武器储备中仅有9颗原子弹,并且仅有27架B-29轰炸机具备投掷原子弹的能力。
至1949年,苏联亦成功研制出原子弹,使得美军所规划的“整体计划”不攻自破,陷入瘫痪。
美军并未摒弃将苏联视作假想敌的战略思维,进而持续推进了“扣球行动”的“三战”规划。该规划构想,若在1957年爆发“三战”,将如何应对。
届时,美国空军将迅速对苏联境内100座城镇的200个关键目标投下300颗原子弹及2万枚高爆弹。此举旨在通过一场攻势,一举摧毁苏联约85%的工业生产能力。
面对战争威胁,苏联亦积极应对,认真考量了“三战”可能降临的情景。
迈入新世纪之际,苏联的解体使得大量档案资料不幸散落。西方新闻媒体曾依托这些档案,向全球公众揭露了苏联隐藏已久的“三战”战略计划。
这份计划始终被视作华约组织的最高机密文件,被严密保管于东欧各加盟国的顶尖军事机构之内。能够获准查阅此计划的,唯有各加盟国的最高领导人。
在制定战略规划时,苏共的军事顾问将整个欧洲划分为若干战略区域,并利用黑色虚线标定了实施核打击的边界线。
此外,更为令人震惊的是,关于战争进程的细节。在战争的第一日,苏联控制下的华约组织将对西德的军事基地实施核攻击。
与此同时,百万苏联、东德及波兰的军队,在12000辆坦克与25000辆装甲车的强大支援下,沿东西德边界向辽阔的东欧平原发起了推进。
在短短数日之内,苏联的钢铁洪流即将横扫西德全境,并由数十名东德行政官员接手政府机构。
在短短一个月之内,华约的军队将横渡英吉利海峡,迫使英国屈服,或至少维持其中立立场。
在一场后续的访谈中,一位前苏联官员坦言:“尽管我未曾目睹这份计划的具体内容,但据我推测,其真实性几乎不容置疑。我们为应对战争已做了全方位的准备,拥有详尽的计划、制式的军装、完备的装备,以及防毒面具等必备物资。”
透过苏联及美国公之于众的战争蓝图,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冷战时期爆发“三战”并非无的放矢,实则并非危言耸听。
在1995年,美国乔治亚大学的史学教授威廉·斯图克在其著作《朝鲜战争:一部国际历史》中提及,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我们曾一度认为世界将面临“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危机。
尤其是麦克阿瑟提出动用核武器的建议,我们的信念愈发坚定。
幸运的是,杜鲁门总统保持了极大的自制,未触动核按钮,从而避免了“三战”的爆发。
六十年代的“古巴导弹危机”更是将冷战局势推至了沸点。
三年前,那场“俄乌冲突”再度警示世人,战争的阴影从未真正远离。众多美俄军事研究机构预测,若“第三次世界大战”不幸爆发,其主战场极有可能集中在以下三个地区。
爆发的主战场
2017年,美国知名智库《国家利益中心》在其双月刊《国家利益》中发表了一篇论文,指出朝鲜半岛、台海以及乌克兰这三个地区,极有可能成为“三战”的焦点战场。
恰如巧合的是,2024年11月19日,俄罗斯安全理事会副主席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同样预言,"三战"的导火索将集中于这三个区域。这一预测作出之际,距离"俄乌冲突"的爆发已逾两年。
首先,提及朝鲜半岛,这个地区在国际新闻的版面上屡见不鲜。其主要原因在于,该地区内的朝鲜与韩国两国间,长期以来关系紧张,仿佛随时处于剑拔弩张的状态。
朝鲜将韩国的南岸地区正式划定为“敌对国家”,这一举措充分揭示了两国之间紧张关系的程度。
必须指出,"三战"的爆发并非偶然,它离不开一流大国的积极参与与直接介入。
若仅有一方大国介入,譬如俄罗斯,而另一方选择置身事外,仅作“旁观者”,战争通常难以扩散至其他区域,亦难以演变成“第三次世界大战”。
换言之,"三战"的爆发并非无本之木,其背后必然是触及了一流大国(即联合国五常)的核心利益,这才引发了双方的激烈对抗,最终演变为一场全面的冲突,即所谓的“三战”。
朝鲜半岛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着我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利益。
在这个层面上,中国断然不会容忍任何第三方势力对朝鲜半岛的主权实施全面操控。正因如此的地缘安全考量,我国在七十年前派遣了志愿军,挺进朝鲜战场,进行英勇作战。
当时,我国并未倾向于介入这场冲突,战略重心主要聚焦于台湾问题。为此,我国政府多次郑重警告,一旦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我国将不得不采取军事行动。
彼时,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肩负着联络使者的重任,周总理曾向他明确表示:“若美国跨过三八线,我国决不会袖手旁观。”
若韩国民众擅自越过三八线发起进攻,中国将如何应对?周恩来回应称:“那毕竟是他们自己的家务事,中国不会干预。”
七十年光阴荏苒,三八线周边依旧成为全球军事焦点,备受瞩目。在众多军事机构眼中,此处堪称世界上最危险的地带,战争一触即发,风险如影随形。
其次,我们关注的是台海地区的局势。所谓台海地区,实则聚焦于台湾回归祖国的议题。实际上,朝鲜与台湾之间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
从地缘政治竞争的视角来看,台湾成为我国突破第一岛链的关键节点。掌握台湾,便等同于牢牢把握了东海地区的战略主导权。
在冷战时期,毛泽东曾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阐述我国的处境,他言道:“我国身负三把锋利的匕首,其一刺入朝鲜半岛,位于我国颈项之侧;其二藏于台湾,横亘我国腰部;而越南则如同脚底板上的一把匕首。”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充分体现了毛泽东那幽默风趣的个性。
只是台湾的主权历来属于中国,这才多了一份领土归一的政治意义。
自2016年起,民进党在台执政以来,两岸关系愈发呈现出渐行渐远的态势。
不论是蔡英文、抑或是赖清德,都拒绝统一,更拒绝交流。
2024年5月,赖清德沿袭了蔡英文在两岸关系上的政策方针。
非要说两人的不同点,无外乎是蔡英文作为一个贸易法专家,谈到有关台湾主权,措辞很谨慎,而赖清德则说话直白,有必要“阐明台湾的独立地位”。
专注于两岸关系分析的专家,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的亚洲问题研究员戴维·萨克斯指出:“赖清德认为,含糊其辞并无裨益,因为北京方面总会施加压力。”
数十载来,两岸关系始终处于一种模糊不清的境地。
赖清德的崛起,扭转了这一局面,同时也标志着战争风险水平的急剧攀升。
最后是乌克兰周边东欧地区。
战争初露端倪之际,俄罗斯《公报》的军事专家米哈伊尔曾发出警示:众多西方国家在乌克兰冲突中的举措,或许会点燃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然而,经过三年的风风雨雨,这一预言终究未能成真。
之所以未酿成灾难性的后果,关键在于北约并未敢直接介入,与俄罗斯正面交锋。战事的推进中,充斥着诸多误判。
在2022年之前,美国置俄罗斯的警告于不顾,积极拉拢泽连斯基,力促乌克兰加入北约,这构成了首个判断失误。
美国对俄罗斯意志的判断失之偏颇,误以为即便乌克兰加入北约,俄罗斯亦不敢轻举妄动,发动攻击。
然而,事实最终证明,美国犯下了具有战略性意义的错误。
祸事由此引发,乌克兰沦为冲突的前沿阵地,而北约却不敢轻易派遣军队介入,这再次印证了“敌国主义不过是纸老虎”的论断。
近期,特朗普的外交策略已深刻重塑了地缘政治版图,似乎预示着战争将在本年度画上句号,从而避免了四年纪念日的到来。
结语:
除了这三个地区有望成为主要战场之外,军事机构亦指出,中东地区亦有可能成为潜在的冲突爆发地。
然而,在我看来,尽管中东地区时常充斥着冲突和烽火,但这一切不过是一时之乱,终究无法成气候。这是因为,无论是俄罗斯还是中国,都不会轻易派遣军队介入其中的纷争。
如此一来,中东地区便无法成为“三战”的主要战场。
参考资料
《战情室内的第三次世界大战》BBC战情推演片
《第三次世界大战秘密计划》 国际新闻界
《档案里的“第三次世界大战”》 沈玉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