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彩

戚继光的师傅,堪比王阳明的牛人,嘉靖八才子唐顺之为何不出名?

发布日期:2025-08-01 22:17 点击次数:128 你的位置:88彩 > 产品展示 >

说起打倭寇的英雄,俞大猷和戚继光特别有名,人们常把他们叫做“俞龙戚虎”。不过,这两位高手都曾得到过一个文官的教导,那人就是唐顺之。唐顺之可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要说文武双全,他在明代王阳明之后可是数一数二的。他不仅带兵打仗厉害,把倭寇打得落花流水,而且文采飞扬,是那时候八才子中的一个。可奇怪的是,他为啥没那么大名气呢?

一、通过科举考试当官

1507年,唐顺之在江苏常州的一个当官的家庭里出生了,他从小就特别聪明,心里还总想着要当大圣人。他爸妈管他很严,要是读书读得不熟或者字写得歪歪扭扭,他爸就会拿鞭子抽他。要是出去玩晚了回来,或者跟爸妈顶嘴,他妈就会很凶地问他:“你是不是想当个游手好闲的小混混啊?”这话意思是说他太孩子气了,以后不想正经做事。所以,唐顺之就很努力地学习,让他爸高兴,平时做事也特别小心,不让他妈操心。

唐顺之16岁那年进了学堂,到了1528年,他在省里的科举考试中得了第六名,紧接着第二年,在京城的大考里又拿了头名,这下子,唐顺之可出名了。

那时候,内阁里的大学问家杨一清特别看重唐顺之,私下里想让他殿试拿头名,就派人去给他通风报信。可唐顺之态度坚决,一口回绝了。送信的人在杨府和唐顺之家之间来来回回跑了五趟,都没能说服他。

杨一清提升唐顺之,一方面是想拉他进自己的圈子,另一方面也是真心认可他的学问。但唐顺之这人性格刚正,自我要求严格,不肯巴结有权有势的人,所以没接受这个快速上升的机会。这让杨一清很不高兴,改考卷时就把唐顺之的成绩排到了第三名,后来又降到二甲的第一名。

金子总会发光,想藏也藏不住。嘉靖皇帝看完奏章,用红笔批注说:“论述得非常全面细致”、“你虽然是二甲中的头名,但二甲里得到皇上亲自批复的,你是第一个”。

年轻的官员洪朝选这样评价唐顺之:“那时候他才二十三岁,做人做事就十分严谨,不会因地位高低或得失而动摇本心,看来从小就是这样。”

1529年的时候,唐顺之被挑中进了翰林院当庶吉士。可没想到,嘉靖皇帝突然变卦,把大学士们挑的那些庶吉士都给撤了职,打发到各个部院衙门去,让他们在各部门历练历练。

在明朝,庶吉士这个官位特别尊贵,就像是天上的明星一样耀眼。但很多人从这么高的地位上掉下来后,就开始满腹牢骚,唐顺之却是个例外,他一点也不在意。张璁大学士是唐顺之考会试时的主考官,那时候管主考官叫坐师。因为两人的师生关系,再加上张璁特别看重唐顺之,就想利用自己的关系让他继续留在翰林院享福,可唐顺之偏偏不买这个账,大大方方地接受了去兵部武选司工作的安排。

二、经历了多次成功与失败

唐顺之在京城那会儿,常和朋友们聚会,他和王慎中等人被人叫做“嘉靖八才子”。不过,他在工作上可没那么顺心。因为和武选司的同事卢襄合不来,他就请假说生病了。那时候,唐顺之的母亲跟着父亲去信阳上任,结果在天津坐船时去世了。唐顺之因此回家守孝。这就是唐顺之第一次回家。

1532年,唐顺之服丧期满回朝做官,先是做了吏部管理功勋记录的主事,没多久就升为了考核官员功绩的主事。不过,在吏部工作期间,唐顺之还是保持着自己的个性,跟同事们经常意见不合。

1535年,唐顺之在翰林院里校对完历代的史书后,心里又琢磨着要隐退,就没要朝廷给的奖赏,还找了个生病的借口辞了官。这时候,他的老师张璁想再把他拉回来,但唐顺之觉得依附像张璁这样在大礼议上讨好的人很丢脸。

唐顺之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绝张璁,这让张璁觉得非常没面子,两人之间的裂痕因此更大了。后来,张璁动手写了罢免唐顺之的提议,导致唐顺之被革职回家,再也没被朝廷启用。但唐顺之却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南方。这就是唐顺之的第二次回乡。

在家那会儿,唐顺之和鱼虾做伴,跟麋鹿交友。到了1539年,朝廷又一次让唐顺之去做官,他这回当上了春坊右司谏,是专门辅佐太子的一位官员。

但那时候的嘉靖皇帝已经迷上了炼仙丹,不再接见大臣,这让唐顺之非常担心。到了那年冬天,唐顺之和一些人支持太子接受百官在新年的朝拜。嘉靖皇帝听说后,非常生气,他以为唐顺之他们想逼他退位,于是就把唐顺之他们撤了职。这就是唐顺之的第三次离职回家。

三、那些在日本海盗侵扰时期挺身而出的勇士们

唐顺之在家的时候,本来过得挺悠闲自在的,可1547年情况突然大变,倭寇打进了闽浙地区,坏事做尽。朝廷那帮人拿倭寇没办法,这让唐顺之非常生气。特别是在苏州,他亲眼看到倭寇用武士刀刺死婴儿后扔下的尸体,还有被残忍杀害的妇女,他心里别提多难受了。而且北边也不太平,鞑靼也在捣乱。南边有倭寇,北边有鞑靼,唐顺之决定再次出来做官。

1558年,唐顺之在父亲去世后,找到了严嵩的养子、工部侍郎赵文华,跟他说自己还想往上爬爬,想继续为国家贡献力量。

那时候的严党,虽然尽是些玩弄权力、贪污腐败的坏蛋,但他们心里也明白,得找些有本事的人来帮忙稳住自己的地位。

赵文华了解唐顺之的能力,就托人帮忙,让他重新出山。《明史·唐顺之传》中提到“后来是文华推荐的”,这显示了唐顺之和严党之间不一般的关系。不过,《明史》也讲述到,在严党掌权的时候,唐顺之和好友罗洪先商量过对策,罗洪先劝他别太在意个人的名声,要为大局着想。唐顺之说:“既然已经是朝廷的人了,这身子就不再属于自己,哪能像隐士那样自由自在。”于是,他决定借助严党的力量,来完成自己报效国家的理想。

唐顺之被人冤枉说是严党里的坏蛋,但他心里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那就是给世间带来安宁。不管别人怎么骂他,他都愿意像老黄牛一样,默默为大家服务。

那年冬天,皇上派唐顺之去边境巡查。唐顺之不顾身体有病,去了蓟州镇。他在那儿忙了俩月,仔细查了蓟州军队里人数不够和身体虚弱的士兵情况,并且如实上报。结果,从总督王忬开始,好多人都被降职了。这事儿还牵出了另一个历史故事,就是王忬后来被杀的事。

王世贞是明代后七子之一,他是王忬的儿子。王世贞坚信,他父亲王忬因为得罪了严嵩,而唐顺之又站在严嵩那边,所以在巡查边疆时,唐顺之诬陷了王忬,导致王忬被冤枉杀害。为了泄愤,王世贞写了《金瓶梅》这本书,借着讲宋朝的故事来骂严嵩那帮人。至于唐顺之和王世贞之间的恩怨情仇,到现在还是历史学家们爱研究的热点呢。

唐顺之巡完蓟州的边境后,因为脾脏不舒服就想回南方。有了严嵩的帮忙,他找了个去东南巡查军队的理由往南走。到了浙江,他和胡宗宪一起商量怎么对付倭寇。接着,唐顺之跑到海边防线,亲自坐船出海看了一圈,从江阴一路漂到刘家河,又从嘉兴出海到了蛟门大洋,一天一夜能走六七百里,就算海上风浪再大也不怕。跟他一起出海的人都吓得吐了,可唐顺之却精神抖擞,边聊边看。他还把海上那些危险的地方都画成了图,准备以后用来打敌人。

四、很有成就

唐顺之在沿海巡查后,更加看重海上巡逻和岗哨制度,还加大了对打败倭寇者的奖励。胡宗宪主导,由他的助手郑若曾动手编写的《筹海图编》里,详细讲了唐顺之的好多打仗点子,像用间谍、开通贸易路、开放市场来对付倭寇这些大招,现在看来,这些办法都挺有道理的。

唐顺之精心策划后,三爿沙战斗大获全胜。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三爿沙在崇明县,是三沙的重要通道,孤零零地立在海里。倭寇从东北的大海入侵,必定要经过这里。1559年4月,唐顺之带兵把敌人引到海上,勇猛杀敌,一共在海上斩杀了倭寇一百二十人,击沉敌船三十多艘,还缴获了好多敌人的衣物和兵器,倭寇没有一个人能上岸,剩下的都往江北方向逃跑了。当时的人们都说:“自从苏松地区打仗以来,还没打过这么漂亮的一仗呢!”

后来,江北那边情况紧急,唐顺之就让总兵卢镗去三沙防守,他自己则带着军队赶到凤阳,去帮凤阳的巡抚李遂打倭寇。他们在姚家荡打了个大胜仗,倭寇吓得往庙湾逃跑,可半路上又被唐顺之给拦住了,杀得他们落花流水。

那年夏天,三沙岛那边残余的海盗闹事,唐顺之二话不说,从江北赶回去支援三沙岛,他多次亲自上阵指挥,把倭寇围了三个月多。后来倭寇逃到江北那边去了,唐顺之又赶紧往北赶,和李遂一起把他们给消灭了。

这阵子,唐顺之费尽心力,累到不行,据说热天里工作过度,还吐了血,差点丢了命。1560年的时候,他坐船出去巡视,走到南通州,结果在4月25日那天去世了。

好多电视剧和电影里都说唐顺之是俞大猷的枪法和兵法老师,但这事儿是真是假,谁也说不准。不过,戚继光写的《纪效新书》里头确实提到,唐顺之教过他枪法。还有啊,那个有名的鸳鸯阵,也是受了唐顺之的影响。唐顺之自己写的《武编》里头有个“秘战第七”,讲的是鸳鸯伍阵法,这不就是鸳鸯阵的早期样子嘛。书里还说,“秘战”就是新起的名字,叫鸳鸯阵。这么看来,唐顺之跟俞大猷、戚继光他们肯定有过交往,对他们的武术和打仗方法都有影响。

文小博来讲讲看

唐顺之是王阳明学说的二代弟子,心里头全是心学的那一套。他这辈子啊,就像是坐过山车,上上下下好几回。年轻的时候,他觉得自己特有骨气,愣是不搭理像杨一清、张璁那样的大官,老是辞职不干,结果啥大成就也没有。可到了中年,他突然就像开了窍一样,虽然被人说闲话,说他巴结严党,但他在打倭寇的时候可立了不少功,连大将戚继光都受了他的影响,可以说,他是戚继光心里的指路人。不过啊,唐顺之先是被怀疑帮太子上位,后来又被扣上巴结严党的帽子,再加上和王忬的死扯上了关系,所以他在后来的人眼里,名声就不咋响亮了。

张慧琼在2018年第2期的《常州工学院学报》上发表了名为《探究唐顺之的一生》的文章。

芮赵凯写了篇文章,题目叫《唐顺之在东南带兵的那些事儿》,发在了2022年第1期的《中国地方文化探究》杂志上。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历史的长河里,故事多得很。你看那浩然文史里头,紫橘大大写的那篇,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换个说法来讲,就是把那些古老的事儿,用咱们能听懂的话,再给你唠一遍。虽然讲的内容有点变化,但字数上还是差不多,保证让你听得津津有味。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