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彩

事业单位改革动真格了!这6类岗位将退出编制体系,铁饭碗被打了

发布日期:2025-08-29 01:40 点击次数:107 你的位置:88彩 > 产品展示 >

过去我们常说“进了编制,就稳了,一辈子有保障”,可现在,这句话正在慢慢失效。

很多人心里的“铁饭碗”,其实早就出现裂痕了。

2024年以来,全国不少地方都在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到了2025年,动作更大、更彻底——

一些岗位直接被踢出编制体系,合同工、绩效制、竞聘制成了新常态。

说白了,现在的体制内岗位,已经不再等于“旱涝保收”。

对老师、对家长来说,这个变化值得我们关注,因为它不仅关乎孩子未来的职业选择,也提醒我们:

社会大环境变了,不能再抱着“只要进了编制就稳”的幻想。

哪些岗位正在退出编制?

这次被重点调整的有6类岗位,几乎覆盖了医疗、教育、科研、后勤等多个领域。

一、医院岗位:合同工成主流

过去公立医院的编制岗位是“香饽饽”。

护士、技师、药剂师,只要挤进编制,就能干到退休。

可现在呢?

很多医院招聘已经不再给编制,而是统一签合同。

比如,北京某三甲医院招100个护士,只有2个是编制岗,其他都是合同工。

绩效考核一季一考,工资、奖金直接和业绩挂钩,“干得好留,干不好走人”。

医疗行业的“养老编”时代,彻底结束了。

二、高校教师:“非升即走”成新常态

曾经的大学老师,只要熬上几年评个副高职称,基本就稳了。

但现在,高校普遍取消了“终身教职”,改成“三年一聘”或“五年一聘”。

考核不过,直接不续聘。

年轻讲师压力极大,要拼论文、抢项目,还得兼顾教学。

有博士发了五篇论文,最后照样没留住。

这意味着,连象牙塔里的“铁饭碗”,也正在被打破。

三、后勤工勤岗:全面外包

过去很多事业单位的司机、保洁、维修工、保安,以前还有个“编内岗位”,现在大多被外包公司接手。

原来是“单位职工”,如今成了“劳务派遣”。

表面上工作还在,实际上身份和福利都大不一样了。

对很多人来说,这就是“脱编不脱岗”,但稳定感荡然无存。

四、经营性事业单位:直接转企

像公路设计院、印刷厂、文艺团体、宾馆等,这些本身带点“经营性质”的事业单位,已经在加速改制。

2024年,全国已有4000多家完成转企。

一旦摘掉“事业单位”的帽子,就得自己挣钱养活自己,财政不再兜底。

表现好的可能活得更灵活,但表现差的,就可能裁员、降薪甚至解散。

五、行政执法岗:想留下必须考公务员

城管、市场监管、交通执法、卫生监督等岗位,以前很多是事业编,现在逐步划归公务员体系。

听起来是好事,但条件很明确:必须通过公务员考试。

考上了,编制才算稳;考不上,就可能转岗或者走人。

铁饭碗从“分到你头上”变成了“拼命考回来”。

六、科研辅助岗:不出成果就走人

实验助理、数据员、资料管理员……

这些科研单位的“幕后岗位”,以前在编制里,待遇不错,也相对轻松。

但现在改革要求编制只留给核心科研人员,辅助人员统一改合同制,还要接受绩效考核。

不出成果,就没有留下的资格。

为什么会有这轮改革?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要动编制?

原因其实不复杂。

财政压力大,“养人”成本太高;

社会节奏快,需要效率和产出。

简单说,就是不再养闲人。

宁夏的改革文件里说得直白:“编制不再养人,要用来干事。”

对于普通人来说,影响也很明显:

稳定感降低,体制内岗位越来越“卷”;

竞争加大,不是凭资历就能混日子,干不好随时可能被淘汰;

单位更愿意用合同工、外包工,成本低、可替换;

“一招考进去稳一辈子”的观念,正在成为历史。

对我们老师和家长的提醒

看到这里,可能有家长会想:那孩子还要不要考编?

老师们也会想:教育行业会不会也有类似趋势?

我的观点是:考编还是可以考,但不能把它当成唯一的安全感。

未来的工作环境,有几个趋势:

稳定感下降 —— 连高校、医院都要看绩效,说明“铁饭碗”越来越稀缺。

能力决定去留 —— 论文、科研、业务指标、教学质量,这些硬指标才是通行证。

多元化发展 —— 不论是孩子,还是我们老师,未来都要多一份准备。比如除了教学,还要提升科研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学生除了文化课成绩,还得有一技之长。

心态要转变 —— 不要再抱着“进体制就躺平”的幻想,学会适应“随时上岗、随时下岗”的环境。

写在最后

铁饭碗真的没那么铁了。

过去我们说“有编制就稳”,现在要改成“有能力才稳”。

对家长来说,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要盲目迷信编制;

对我们老师来说,也要不断提升教学与综合能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毕竟,时代变了,唯一不变的是:

真正的底气,永远来自自己的能力。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