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彩

1953年,美国为霸占石油,背刺英国推翻伊朗政权,吃相有多难看?

发布日期:2025-07-12 13:39 点击次数:187 你的位置:88彩 > 产品展示 >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期待每一个共鸣的你,关注、评论,为学、交友!

二战后伊朗政局相当动荡,例如从1948年6月到1950年6月短短两年中,伊朗内阁竞然更迭了四次。

为了稳定伊朗政局,美国驻伊大使约翰·威尔利受命向巴列维国王传递如下信息:国王最好任命内政部长阿达兰或阿里·拉兹马拉将军出任新首相。

这时希望在美国的帮助下建立独裁统治的巴列维国王自然没有其他选择,于是拉兹马拉在1950年6月被任命为伊朗新首相。拉兹马拉上台后立即进行了一些改革,包括任命一位美国人负责经济和社会规划,开展反腐败运动,以及限制王权等。

这位新首相本认为他的这些改革必能让美国感到满意,但是他没有意识到,深陷冷战之中的美国其实最想看到的是他在遏制苏联方面的举措。

拉兹马拉首相上台之时,伊朗石油国有化运动已经进行得如火如荼,民族主义情绪也愈加高涨,这基本堵塞了他对英国妥协的政策选择;但是这位新首相又想得到国内亲英势力的政治支持,这导致他在与英国人谈判时无法采取强硬立场,从而与国内浓烈的仇英反英情绪相背离。

深陷如此矛盾之境地,拉兹马拉首相定难给伊朗带来福音,非但如此,他本人也于1951年3月7日遇刺身亡。

1、伊朗石油国有化的背景

面对乱局,巴列维国王不顾民意的反对,执意让忠于自己的侯赛因·阿拉出任新首相,但是阿拉首相也没能控制住局势,上台不足两个月就被迫辞职。万般无奈之下,巴列维国王被迫于4月29日任命身负众望的民族主义者、石油国有化最有力的推动者穆哈迈德·摩萨台出任首相。在摩萨台首相的推动下,巴列维国王于5月2日签署了石油工业国有化法案,这就使得对英伊石油公司实施国有化有了法律依据,英伊关系自然也就愈加恶化。

在伊英冲突爆发之初,美国决策者主要是以冷战的眼光来看待伊朗的。

1950年国家安全委员会在一份题为《关于美国对伊朗问题应持什么立场》的报告中说:

“由于伊朗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而且又无力抵抗武装进攻和政治颠覆,它必然会被苏联视为其侵略计划的永恒目标。”

该报告着重强调美国对伊政策的首要目标是“防止苏联控制伊朗,加强伊朗与自由世界的紧密联系”。

国务卿迪安·古德哈姆·艾奇逊在3月17日给美国驻伊使馆的电报中表示,虽然美国不鼓励国有化,但是承认主权国家有实施国有化的权利,他认为只要伊朗能为本国的石油国有化向英伊石油公司提供适当的补偿,那么伊朗的行为就是可以接受的。

艾奇逊之所以表现出如此开明之势是因为他担心要是美国也与伊朗对立的话,西方在伊朗的利益就难以得到保证,而且还有使伊朗落入苏联怀抱的可能。

基于此等考虑,美国在1951年通过《共同安全法》后,加大了对苏联和中国周边国家的援助力度,在其后的一年中,美国政府允诺向伊朗每年提供2300万美元的军事援助和一定数量的经济援助;批准进出口银行对伊朗的2500万美元的贷款(后来没有实施);支持伊朗向世界银行申请100万美元的贷款;美国还增加了驻伊使馆工作人员和中央情报局官员;为了推动英伊冲突的早日解决,美国曾向英国人建议按照当时国际石油界普遍的做法,在石油利润上与伊朗五五分成;7月份艾奇逊还派遣特使哈里曼到德黑兰调解英伊争端。

但是面对英国人的不愿让步和摩萨台的不肯妥协,美国的上述努力没有产生理想的结果。

2、英伊矛盾白热化

为了逼迫摩萨台政府作出让步,英国加强了对伊朗的经济制裁,这不仅把摩萨台政府推入了困境,而且也使得伊朗陷入了危险的境地。

1952年1月13日,摩萨台首相呼吁美国提供紧急援助,声言要是美国不能立即向伊朗提供援助的话,伊朗就会很快崩溃,共产主义的人民党就很有可能要接管伊朗政权。但是他的这一请求以及他所列举的危言耸听的理由并没有得到杜鲁门政府的认同,杜鲁门政府于3月20日拒绝了摩萨台的援助请求,美国认为伊朗自己完全有能力从它丰富的石油资源中获取所需资金。

这实际上是杜鲁门政府向摩萨台政府施加压力以推进英伊冲突的早日解决。但是总体而言,在杜鲁门政府时期,美国对摩萨台政府的态度还是比较缓和的,虽然英国政府一再呼吁要把摩萨台首相赶下台,华盛顿并没有因此而与英国人进行实质性合作,相反,当1951年9月英国打算用武力占领伊朗产油区以迫使德黑兰妥协时,杜鲁门还给予了明确的反对,迫使英国艾德礼首相不得不放弃这个计划。

这一时期民族解放运动席卷中东地区,伊朗石油国有化运动迅速发展为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帝浪潮,巴林、沙特、伊拉克等产油国也纷纷给予支持与响应,西方在中东的利益受到普遍威胁,美国当然也不能幸免。

面临利益受损的困境,美国一些石油公司纷纷要求政府采取措施,压制中东日趋高涨的民族解放运动;英国则一如既往地鼓吹对伊朗的强硬政策,而动荡的伊朗显然也不是美国的冷战之所需,这些因素推动华盛顿对伊朗石油国有化运动、亦或说对摩萨台政府本身的立场逐渐发生改变,1953年1月艾森豪威尔就任美国新一届总统后,美国对伊政策的这一趋势更加明显。

为了打破英伊冲突僵局,美英在2月20日向伊朗提出一个通过国际法庭解决英伊争端的新建议,该法庭将裁决伊朗对英伊石油公司诉求的合法性以及该公司获得伊朗方面的补偿事宜;该建议还包括建立一个购买和销售伊朗石油的国际财团,为此,美国承诺将在协议达成后购买1.33亿美元的伊朗石油,而英国则保证最高要求得到20年的伊朗石油税收的补偿。

英国方面把这个建议看做是最后的妥协,声称宁愿达不成协议也不愿再“不要原则”地作出让步,美国政府也认同英国人的观点,认为不能再要求英国做什么了,但是摩萨台首相却在3月20日拒绝了这个建议。

摩萨台首相的一再坚持给自己带来了灭顶之灾一华盛顿最终同意了英国通过政变推翻伊朗摩萨台政府的计划。

3、伊朗1953年政变

1953年6月25日,美国各相关决策部门在国务院召开会议,最终通过了伊朗政变计划,即“阿加克斯行动”。在此前后,美方采取了一系列外交措施以降低摩萨台政府的声望:5月,国务卿约翰·福斯特·杜勒斯对中东国家进行了一次巡回访问,但伊朗并未包括其中;6月底,艾森豪威尔总统明确告知摩萨台,在石油争端没有妥善解决以前,美国不再向伊朗提供进一步的经济援助;7月28日,杜勒斯在记者会上说:“伊朗非法的共产党(人民党)的活动不断增加以及伊朗政府对此的容忍已经引起我们政府的关注。这一发展当然使美国向伊朗提供赠与援助变得更加地困难。”

另外美方还把反对政变的CIA德黑兰工作站负责人调离,CIA向伊朗派出了一位准军事专家,以联络支持政变的伊朗军官。为了取得巴列维国王对政变的支持,早在5月30日,美国驻伊大使亨德森拜见了国王,劝说国王加入推翻摩萨台的行列之中,因为此时国王对摩萨台在民众中的威望还是有所顾忌,所以对政变计划不甚积极。

直到确信美英官方都卷入了这次政变,而且自己的安全得到充分保障后,巴列维国王才于7月底最终接受了主要由英美策划、美国主导的政变计划。8月中旬,伊朗政变迅速取得成功,民族主义的摩萨台政府被推翻。

虽然英国和一些伊朗人以及摩萨台本人对他的倒台也要负责任,但是显而易见,要是没有美国的插手,摩萨台政府仍然会继续执政。

政变之前,摩萨台政府在国内并没有非常有力的挑战者,如果不借助外部势力,那时伊朗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力推翻摩萨台政府。但是美国的参与改变了一切。美国官员在英国情报部门的帮助下制订了政变计划,而且随后给予资助和指导,有关政变的决定、政变计划,甚至是选择摩萨台的代替者等诸多事项上,巴列维国王事先并没有被咨询意见,后来国王也只是不情愿地表示支持政变,而且在政变遭遇挫折后,他就立即飞离伊朗。

此时,CIA官员又立即制订了新的计划和策略。这正如美国国防部军事援助局局长在1954年国会的一次听证会上作证时说:

“(在政变)几乎就要失败时,我们违反了我们的常规,采取了一些行动,其中之一就是立即(向伊朗)军队供应物资…他们手中所持的枪械,他们所乘的卡车,他们驾驶着穿过街头的装甲车以及他们借以进行指挥的无线电通讯器材等,完全是以军事防御援助计划的方式供应给他们的…如果没有这项援助计划,一个对美国不友好的政府可能现在还在掌权。”

艾森豪威尔总统在其回忆录中也表达了对当时伊朗事态的关注,他说在政变刚开始遭遇挫折时,“我们并没有停止试图挽回这个局势。我每天与国务院、国防部和中央情报局的官员进行商谈并阅读我们驻在当地的代表的报告,他们正与国王的支持者一起积极工作”,“在这个危机的整个过程中,美国政府为支持国王做了它一切能做的事。”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下述结论:没有美国的积极涉入,扎赫迪将军和其他伊朗势力难以取得这次政变的成功,至少不会这样轻易地取得成功,这也难怪巴列维国王返回德黑兰后对政变的主要指挥者、美国人科尔米特·罗斯福感谢说:“我把我的王位归于真主、我的人民和我的军队一还有你。”

至此,伊美友好关系得以最终确立。

美国在伊朗发动政变推翻摩萨台政府主要是基于防范苏联的目的,在科尔米特提出的长达22页的“阿加克斯”行动报告中,在其所著的《反政变》一书中,来自共产主义的威胁占据了他的很大一部分视线,诸如“苏联的威胁的确存在,而且会有立即的危险”、“摩萨台和人民党联合行动”、“摩萨台越来越依赖苏联”、“苏联支持人民党,人民党支持摩萨台”等字眼随处可见。

对于科尔米特的上述观点,美国国务院有些人在1953年就有不同意见,他们认为当时伊朗并没有受到共产党颠覆的威胁,而且人民党虽然与苏联相当接近,但是与摩萨台的关系并不融洽,甚至可以说是相当糟糕。特别要注意的一点是,摩萨台曾在1949年视人民党为非法政党,1951年人民党支持的示威游行也遭到摩萨台政府的镇压;再则,人民党对摩萨台与美国接近也非常不满,对摩萨台拥有大量地产也是颇有微词,这样看来,摩萨台和人民党怎么会结成同盟呢?

另一方面,1953年3月5日,斯大林撒手人寰,苏联在此后一段时间内正忙着政权交接,也很难对局势并不明晰的伊朗采取军事行动,更何况伊斯兰化的伊朗对共产主义的无神论本来就心存疑虑,再加上长期以来形成的对俄国人的戒备心理,苏联要想在伊朗有所图谋也是非常难的。

说到底,美国因为恐惧苏联对伊朗采取行动而要在伊朗发动政变的主张是不恰当、也是多虑的。

4、摘桃子的美国

伊朗摩萨台政府的倒台为英伊冲突的解决提供了便利之门,但是当英国人满怀信心地再次回到谈判桌时,却发现坐在对面的最棘手的谈判对手已经不再是伊朗了,美国业已成为英国在伊朗利益的最大挑战者和威胁者。

此时英国不想再作出任何让步,可是美国政府却另有打算:因为伊朗面临的共产主义掌权的威胁已经基本消除,巴列维国王的亲美倾向也已经一览无余,所以艾森豪威尔政府对伊朗的关注也就较多地体现在与英国竞争那里的石油。

为了解决伊朗石油国有化问题,艾森豪威尔总统派遣前总统赫尔伯特·胡佛之子、石油商赫尔伯特·查理斯·胡佛作为特使出访伊朗。

在胡佛的计划中,要组建一个新的国际石油集团来取代英伊石油公司在伊朗的地位,其中美国公司要占到40%的股份,而英伊石油公司所占的份额不能超过50%。这引起英国人的强烈不满,他们坚持英国要占有至少51%的份额,而且还要让英伊石油公司在其中起主导作用。为了说服英国改变立场,胡佛在伦敦积极活动,以帮助英伊尽快恢复外交关系,他认为只有两国进行直接谈判才能解决如此复杂的纠纷,而且通过这一途径也能让英国人直接感受到伊朗人的仇英情绪,从而有助于英国认清现实。

在美国和伊朗形势的共同压力下,英方的立场逐渐弱化,它不仅接受了组建国际集团的建议,而且还被迫接受了英伊石油公司不在其中占主导地位的设想,但是由于难以放弃自己先前的有利地位,英伊石油公司在谈判中或者表现消极,或者要求增加份额,使得谈判难以为继,这让胡佛和美国政府颇为不满,遂向英方发出警告,声称如果英伊石油公司的不合作再得到英国政府纵容从而危及谈判的话,美国将会另辟蹊径解决此问题,意即要抛开英国另作考虑。

在美国强大的压力下,英伊石油公司和英国政府最终在1954年作出让步,有关各方也因此达成协议,规定英伊石油公司和美国的石油公司各占40%的份额,壳牌石油公司得到14%,法国石油公司则得到6%。

当时英国政府本还要向伊提出索赔要求,但是遭到美国的反对,华盛顿认为伊朗的形势已经足够糟糕,如果再向它索赔的话无异于往伤口上撒盐,国务卿艾伦·杜勒斯也指示胡佛说,美国只支持对英伊石油公司在伊朗受到损失的资产进行赔偿,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人只好再次低头,接受伊朗仅仅赔偿2500万美元的建议。

石油国有化危机的解决为伊朗经济的发展和政府的运作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英伊冲突的解决也是美国外交的胜利,它使得英国在伊朗的地位一落千丈,英国和苏联一样也失去了干涉伊朗的直接工具,至此,美国在大国对伊朗的角逐中取得了最终胜利。

实际上,在1953年政变后,权力失而复得的国王就毅然选择了美国作为自己的靠山,在外交方面坚定地执行倾向于美国的“一边倒”政策,成为美国得力的冷战棋子。

而美国也投桃报李,向伊朗提供了包括经济、军事、教育等全方位大规模的援助,使得巴列维国王的独裁统治地位日益加强,伊美各取所需,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以友好为特征的新阶段。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图文带货训练营#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