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5月初,恰逢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之际,中央军委作出决策,决定制作一部规模宏大的历史文献纪录片——《北上先锋》。在此过程中,有一场景需在河南省卢氏县取景。在正式拍摄前,摄制团队向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上将详细汇报了拍摄的大致内容。听闻在卢氏县仍有那位山西籍老妪健在,刘华清心中激荡不已。
刘华清上将
刘华清言。务必精心照料她,若无陈廷贤先生当年的指引,红二十五军恐怕难以突破重围。你们务必大力传播他的丰功伟绩。被刘华清上将铭记60余年的陈廷贤曾是山西货郎。那发生在1934年12月初的一段非凡经历,不仅使他成为了红二十五军三千名红军的救命恩人,更使他荣膺红军“军史布衣第一人”的美誉。本文回顾陈廷贤山西货郎英雄传。
陈廷贤,系泽州县金村镇长阴村人士,诞生于1912年农历十月十五日。出身于家境贫寒之家,其父陈来狗兄弟四人,分家时,各人仅得一间半的房屋和一亩有余的山坡地,生活颇为艰辛。陈廷贤乳名陈喜孩,自幼家庭人口众多,共有兄弟姐妹六人,他排行第三。正值乱世,军阀混战,家中生计愈发艰难。两位妹妹因饥饿而夭折,幼弟亦无奈被送至姨娘家中抚养。
聪慧的陈廷贤,为了减轻父母的辛劳,于13岁那年起(1924年),恳求堂兄陈金生引他外出寻生计。起初,他在本省的晋南运城地区下井采盐,随后则肩挑八股绳贩盐,往返于黄河南岸的三门峡、卢氏县等地。再后来,他转型成为货郎,售卖糕点,踏遍羊肠小径,攀爬悬崖峭壁,常年奔波于卢氏群山之间,足迹遍布四山八乡,每一个角落的山庄和卧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人脉渐广,当地民众纷纷欢迎这位小老乡。于是,他在卢氏县横涧乡卜厢峪认了一位干娘,在众人的帮助下,用土坯搭建了两间简陋的房屋,从此在豫西的山区安家落户。
正当陈廷贤肩负货物,穿梭于晋、豫、陕三省之间时,留守在鄂豫皖苏区的红二十五军正面临着极其险恶的局势。1934年11月16日,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见证了3000余名红二十五军勇士的壮举。他们手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毅然踏上了漫漫长征征途。与其它苏区红军部队的情景迥异,红二十五军的启程并未得到乡亲们的热烈送行,而是选择了秘密行动。
红二十五军干部合影
在启程前夕,鄂豫皖省委于花山寨召开了一场持续整整一晚的会议,最终坚定了战略转移的决策。会议期间,他们还确定了以地处西鄂豫皖、交通便利的桐柏山作为初步转移的地点。在此次会议上,仅就鄂豫皖地区履职不到三月,程子华便受命出任红二十五军军长一职,原任军长徐海东则转任副军长,吴焕先继续担任政治委员,戴季英则负责政治部工作。
会议落幕后的翌日,红二十五军即在新的领导团队的率领下,迁往何家冲地区,着手进行出征前的各项准备。干部们对全体战士进行了全面的政治鼓动,激发大家为即将到来的“长途跋涉”和“开辟新苏区”做好心理铺垫。与此同时,部队还着力筹备了行军所需物资,力求精简辎重,实行轻装前进。每人备足三天的口粮以及两双草鞋,以应对可能的艰难险阻。
红二十五军的行军速度迅捷无比,翌日便在落古寨成功击退了敌人“追缴纵队”第五支队的进犯。夜幕低垂,部队已悄然穿越平汉铁路,抵达信阳城以南。然而,当红军按照既定计划踏入桐柏山区时,却发现此地地形并不适宜建立根据地。加之敌军主力逼近,红军难以在此立足。无奈之下,部队只得调整策略,转而向伏牛山进发。
向伏牛山进军的路途极险。在独树镇战役的激战中,政委吴焕先挥舞着大刀,身先士卒,勇猛冲锋,即便面对枪林弹雨,也率领部队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格斗。随着徐海东率领的后卫部队抵达,我们终于击退了敌人,踏入了伏牛山的怀抱。对于擅长山地作战的大别山战士们来说,见到这片雄伟的山脉,他们心中充满了喜悦。伏牛山,坐落于豫西南的广袤土地上,自古以来便以其险峻著称,被誉为“盗匪之薮”。
吴焕先、徐海东
国民党军的将领刘镇华、樊钟秀、张钫等,均出身于伏牛山一带的江湖。而时称“内乡王”的别廷芳,已将势力拓展至伏牛山之北,涵盖南召、嵩县、卢氏等地。这位土皇帝一度声名显赫,甚至得到蒋介石的赏识,被授予南阳13县联防司令的职位。
众人很快意识到,伏牛山并非建立根据地的理想之地。此地人口稀疏,地域狭小,粮食及其他物资条件均显匮乏。加之别廷芳在此经营已久,反动势力统治严密,不利于群众工作的开展。面对国民党第四十军和“追缴纵队”的持续追击,鄂豫皖省委与红二十五军领导经过深思熟虑,果断决定立即转移,前往陕西南部开拓新的根据地。
12月4日,红军队伍抵达河南卢氏县的叫河,前方便是通往陕西的大道。自叫河至朱阳关,再至商南边界,这段山路不过七八十里,一日之内便可抵达。踏入陕南,红军便可彻底摆脱追兵的纠缠,于商南县境内扎根立足,开辟新的战场。得知此消息,众人心头喜悦。但随后,先遣部队汇报侦查情况,喜悦之情瞬间烟消云散。
此刻,他们的境遇愈发严峻。正当他们北进西征之际,蒋介石亲赴武昌指挥作战,半个月前便已电令驻守开封的十九路军第六十师逾万精锐兵力前赴堵截。该部已于12月1日率先抵达卢氏西南的关隘五里川与朱阳关。此地为红军进入陕西的必经之路,敌方已抢先占据这两处关隘,并在该地区构筑了防御工事,意图以逸待劳,企图围歼红军。
红军身后,敌人“追缴队”第二支队数万雄师已紧追不舍,直至35公里外的栾川、庙子等地。南有豫西军阀“内乡王”别廷芳所部形成夹击之势,北面则是波涛汹涌的黄河天险,而在陇海铁路沿线,蒋介石更是部署了军用专列,随时待命增援。蒋介石洋洋得意,宣称:“此乃铁壁也。”他坚信红二十五军“插翅难飞”,将如同隋末瓦岗军李密、王伯当一般,在卢氏群山中全军覆没。
四面八方皆无退路,红二十五军陷入了敌人的重重包围。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军中不少同志滋生出绝望的心态,纷纷主张与敌军正面冲突,并悄然做着最后的决战准备。回想起在独树镇的那场战斗,他们也曾遭遇敌军抢占制高点,然而当时敌人的兵力明显薄弱得多,加之那一战红军已遭受巨大损失。硬碰硬,显然并非明智之举。
军医院的伤病员们,共同签署了一封充满热血的请愿书,向军领导坚定地提出将担架队员增派至连队的迫切需求,并誓言集体担任断后重任。在请愿书背后,他们如同留下遗言一般,详尽地记录了各自的籍贯。医院剩7名女护士。在长征启程之际,众多女同志纷纷争相要求随部队一同前行,最终她们成功说服了领导,共有七位女性加入了队伍。面对这一局面,她们在军领导前来医院探望时,慷慨激昂地陈述了她们的坚定决心:坚守承诺,绝不拖累战友,誓死不做俘虏。若万般无奈,无法脱身,那便七人同心,携手跃入深渊。
在如此严峻的局势下,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军政委吴焕先等军方领导展现出了沉着与冷静。他们一方面稳定军心,另一方面则竭尽全力,积极寻求进入陕西的策略。经过深思熟虑,他们决定调整原定路线,选择走偏僻小道进入陕西。在寻找这条小路的过程中,他们深知必须依靠当地群众的力量。军领导们反复强调,必须严格执行铁的纪律,坚决杜绝任何可能扰民的行为。与此同时,他们还派遣侦察队四处搜寻熟悉小道的向导。
吴焕先
然而,程子华等派遣的侦察队伍不久便纷纷带着失望而返。当地民众深受土匪的蹂躏,且被反动势力严加管控。听闻“大队伍”将至,众多百姓纷纷躲进了地主民团把守的寨子,仅留下寥寥几名老人看守门户。即便寻觅一位愿意引领的路人,亦或是找到一位能在山林中行走的健壮劳力,都变得极为艰难。
无奈之下,我们只得扩大侦察队的搜寻区域。幸不辱使命,在鄂豫陕边省委书记张星江的鼎力协助下,侦察队终于在距离卢氏县城逾十公里的横涧乡大干村,邂逅了一位前往青山集市售卖糕点的商贩。侦察兵带陈廷贤回军部。
陈廷贤踏入军部,程子华亲自与他进行了深入交谈。程子华,山西运城人士,听闻他的到来,便迫不及待地展开了一场亲切的对话。陈廷贤身为山西同乡,基于这份老乡情谊,我们的对话愈发投契,恰逢其时。陈廷贤曾在运城务工的经历,使得彼此之间的关系愈发亲密。提及从运城诞生的关云长,他们便开始畅谈各自的家族背景、人生经历,直至目前的境遇。一涉及家乡的话题,便引发了他们滔滔不绝的交流。
程子华听说陈廷贤自13岁那年起,我毅然背井离乡,踏上他乡谋生的征途。从晋城至运城,再从运城至卢氏,这段饱经风霜的苦痛历程让我不禁感慨万千,手中的拳头紧握,似乎在诉说着无尽的哀愁。陈廷贤裂痕双手一句“小老乡,你辛苦了”,泪水与话语交织,情感如潮水般涌动。程子华,在21岁的青春年华投身革命,因对民众疾苦的深切同情,毅然选择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他在苏区辛勤耕耘多年,其间并未少遭遇到各种挑战与困难。陈廷贤这些历经磨难的人民群众。而他毕生所追求的,正是为这些群众争取幸福生活的福祉。
陈廷贤自幼饱受欺凌,从未有过如此待遇,一位军长竟与自己如此亲近。在交谈中,他深切地体会到,程子华所带领的这支部队,与他过往所目睹的任何军队截然不同,它是一支真正为了穷苦百姓而奋斗的队伍。陈廷贤感动至深。
谈及红军陷入重围,形势危急,陈廷贤忧心忡忡,急切地向军长表明立场:“我对这山间的蜿蜒小径了如指掌,快些动身吧,我将为你们领路。我从事货郎生计,常走这条仅羊倌才晓得的隐秘小径。尽管这条道崎岖险峻,行走不易,但它能巧妙绕过五里川与朱阳关的险隘,直接通往陕西洛南。”经过军领导的深思熟虑,决定采纳货郎的建议。程军长遂将率领部队实施突围的关键任务托付给了这位“小老乡”。为了迷惑敌方,立即派遣手枪团前往朱阳关以东十五里处的村庄,假扮主力部队“号房子”,张贴标语,制造声势,以此误导敌人,造成其判断失误。
1934年12月5日的拂晓时分,红二十五军的主力部队便集结待发。陈廷贤在领导的引领下,队伍自叫河镇启程。沿着姬家岭蜿蜒而入,队伍穿梭于水峪河峡谷,途径香子坪,沿着大石河,沿袭着一条“七十二道弯,二十五里无干涸”的幽深山谷“一线天”,持续前行。
“一线天”峡谷两侧峭壁如削,为抵御可能的偷袭,副军长徐海东率领两连战士,每连配备七挺机枪,他们沿山巅行进,占据高地,充当开路先锋,为后续主力部队提供掩护。夜幕降临,队伍穿过文峪口,沿洛河南岸继续前行。陈廷贤率先抵达县城,我们为患病的鄂豫皖省委书记徐宝珊购置了必需的药品。同时,我们得知县城内并未驻有军队。这一情报传来,红二十五军遂制定了相应的计划,准备适时占领卢氏县城。
那一夜,红军主力抵达涧西与南窑,遥望卢氏城头,灯笼火把辉煌夺目,人声马嘶此起彼伏。经侦察得知,蒋介石电令陕州援军已进驻县城。军领导迅速做出决策,决定绕过县城,沿着洛河南岸向西急速行军。最终抵达河口望云庵附近,于柏树林中露营。
翌日,红军主力于横涧镇一带虚设疑兵,随后转向龙驹寨进发,并成功击溃了当地的保安队。至第三日,红军主力采取多路并进的策略。一方面,他们从徐家岭、潘河等地制造声势,实则向灵宝秦池一带的官坡镇实施迂回。主力部队在陈廷贤的率领下,翻越大夫岭、石门,途径香山庙,最终直指官坡镇。在官坡镇稍作休整与补给后,红军主力迅速前往与陕西接壤的兰草村,并在那里安营扎寨。
历经三天三夜的艰苦跋涉,8日,先头部队迅猛直指豫陕交界的安塞铁锁关。陕军溃不成军,陈廷贤果断率军突破重围,成功将红军引入陕西南部的大门。陈廷贤的英勇行为,临危受命,拯救了红军。此举使得蒋介石企图在卢氏群山中全歼红二十五军的狂妄计划化为泡影。
陈廷贤历经重重困境,红军终于摆脱了包围。在分别之际,红军慷慨赠予他十块大洋,然而,可...陈廷贤断然拒绝。程子华与吴焕先遂即书写了一张措辞严谨的字条,并郑重其事地加盖了大印,恭敬地呈递上去。陈廷贤。程子华告诉他:“亲爱的小老乡,从今往后,您便是我们共产党的一员了。请务必妥善保管好这张纸条。”
程子华
红军成功脱险后,蒋介石怒不可遏,遂下令卢氏驻军及地方武装严加搜查,疑虑红军得以逃脱定是因当地人有指引。陈廷贤送走红军后,便返回至卢氏卜厢峪的家中。翌日,他却因涉嫌为红军带路,被民团拘押至城隍庙接受审讯。幸得干娘设法联络数位乡邻,向民团证实货郎近期一直在乡间走动,未曾远离,恳求释放这位小货郎。然而,鉴于陈廷贤孤身一人,在山区四处游走,随遇而居,行踪不定,又无确凿证据证明其行踪,民团对他进行了捆绑、罚跪等折磨,历时三天方将他释放。释放后,他遍体鳞伤,幸赖干娘悉心照料,直至一个月后才得以恢复,能够行走。
红25军在抵达陕南地区后,成功击退了敌人发起的两次“围剿”,并在此过程中开辟了容纳50万人口的鄂豫陕根据地。随后,为了接应中央红军北上的行动,该军继续踏上长征之路。终于在1935年9月,红25军抵达了陕北的永坪镇,与红26军、红27军胜利会师,随后三军合编,组成了红15军团。红25军历经八个月的艰苦跋涉,行程超过万里,荣膺长征途中第一支成功抵达目的地的队伍。在此过程中,队伍人数也从出发时的2500余人增至3700余人,成为长征途中唯一一支非但未减员,反而壮大的队伍。奠定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基础。
全面抗战的烽火燃起,红15军团缩减编制,演变为八路军的一支部队,在晋东南地区展开了长达两年多的敌后游击战。遗憾的是,陈廷贤当时远在卢氏县,对此事一无所知。抗日战争的胜利曙光初现,这支部队被调往东北,进而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中坚力量。新中国成立之际,他们肩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跨过鸭绿江,投身抗美援朝的战斗,成为声名显赫的“万岁军”38军113师。
日寇攻陷卢氏,烧杀掠夺。陈廷贤那两间简陋的土屋连同附带的纸条一并化作烟尘。陈氏夫妇皆不识文字,更不敢将纸条公诸于众,于是那纸条上究竟记载着何事,便一直成了一个未解之谜。他始终铭记那句“你已是共产党的一员”,因此多次自发提出缴纳党费,然而因缺乏确凿证据,党组织未能对其予以信任,他亦未能如愿成为党组织中的一员。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际,程子华同志在执掌山西省委书记之职期间,曾不遗余力,先后六次派遣人员深入晋城,寻觅“小老乡”陈廷贤。遗憾的是,由于起初将陈廷贤误听为陈廷献,六次搜寻均以失败告终。
1985年,中央军委着手编纂红二十五军的军史,遂派遣专人前往晋城,进而赴河南卢氏寻找陈廷贤。终于在卢氏县城内找到了他的亲属,遗憾的是,这一寻找行动已是迟到一年之久了。陈廷贤已故于1984年。得知陈廷贤得知他们历经坎坷的遭遇以及不幸病故的消息后,程子华、刘华清等红二十五军的老一辈红军将士们,心中满是悲痛,泪水不由自主地涌出眼眶。
迅速间,陈廷贤的英勇事迹传至卢氏县委及县政府。对此,卢氏县委和县政府高度重视,随即召开专题会议,并作出以下决议:
一、县政府与县委携手出资,委托县老促会具体执行,为陈廷贤同志竖立一座墓碑,并在其上铭文记载他率红二十五军化险为夷的英勇事迹。
二、针对陈廷贤的家属吉桂枝,依照相关政策,予以抚恤与优待。
三、针对失业的小女儿陈爱玲,已为她妥善安排了合适的工作岗位。
四、县党史馆将陈廷贤的英勇事迹作为陈列的核心内容之一进行详细介绍。
而陈廷贤的事迹被载入红二十五军的历史,被誉为红军“军史布衣之冠”。
刘华清上将1996年听闻陈廷贤往昔,每逢谈及已故老伴儿,我总是激动不已。而今,《北上先锋》摄制组在卢氏县取景,记录下了众多精彩瞬间,其中三次特别镜头,更是记录了陈廷贤英雄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