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信吗? 一家公司现在亏着钱,市盈率高达760倍,机构却说它的估值要暴跌90%!
中科飞测,听着名字有点陌生吧? 但它干的事可不简单——给芯片制造过程做“体检”,精度达到纳米级。
这公司去年还在亏钱,市盈率挂在760.57倍的高位,按常理早该被市场抛弃了。
可怪就怪在这儿:机构集体预测,它2025年的市盈率会直接砍到82倍左右,降幅高达90.26%。
你没看错,是“估值暴跌”反而成了利好。
因为这背后藏着一个惊人的预期:公司要从亏损直接扭盈,而且利润得猛增好几倍。
这不是孤例。
整个半导体设备赛道,正有一批“高市盈率怪物”在悄悄蜕变。
芯源微,市盈率170.09倍,机构预测2026年会降到72倍,降幅66.39%。
富创精密,市盈率201.66倍,预测降幅78.93%,相当于两年后市盈率只剩40多。
晶升股份更夸张,市盈率475.21倍,预测降幅90.46%,直接杀到48倍。
这些数字听着像天方夜谭?
可你得知道,这些公司不是在画饼。
富创精密2024年净利润已经做到2.026亿,同比增长20.13%。
它要实现市盈率近八成的下降,利润就得冲到5亿左右。
这目标猛不猛? 猛。
但放在眼下这个节骨眼上,还真不是没可能。
为啥?
因为中国半导体行业,正踩在黄金期的起点上。
过去几年,大家总说我们被“卡脖子”。
光刻机、EDA软件、高端材料,哪样都得靠进口。
可现在不一样了。
从设计到制造,从封测到设备,一整条产业链都在憋着劲往上冲。
你看那些美股科技巨头,苹果34.99倍,微软37.22倍,英伟达49.90倍。
它们股价高,但市盈率压得住,靠的是实打实的业绩。
而我们这边,新易盛60.16倍,天孚通信90.85倍,中际旭创68.89倍。
看着不低?
可比起淳中科技4684.61倍,寒武纪557.87倍,已经是“便宜货”了。
关键是,这些高估值的公司,正在用业绩证明自己。
你可能不知道,国内有15家半导体设备企业,被机构一致看好。
它们不是靠讲故事,而是手握订单,产线全开。
金海通,做半导体封装测试设备的,去年营收涨了30%以上。
京仪装备,光刻机配套系统供应商,客户名单里全是中芯、华虹这些大厂。
拓荆科技,薄膜沉积设备国内龙头,2024年订单排到明年下半年。
中微公司,刻蚀设备已经打进5纳米产线,台积电都在用。
长川科技,测试机国产替代主力,市占率年年涨。
北方华创,设备种类最全的“全能选手”,每年研发投入超20亿。
华峰测控,模拟芯片测试机老大,毛利率常年70%以上。
矽电股份,光伏和半导体双线作战,去年净利润翻倍。
华海清科,化学机械抛光设备打破国外垄断,中芯国际批量采购。
华亚智能,精密金属结构件供应商,给ASML做配套。
盛美上海,清洗设备技术领先,海外收入占比越来越高。
这些公司有个共同点:过去几年,研发投入猛增。
有的企业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超过15%,比很多互联网公司还狠。
它们不声不响,把技术一点点啃下来。
现在,到了收获的季节。
你去看财报,不少公司中报还没出,但订单已经爆了。
工厂三班倒,设备24小时不停。
这不是炒作,是实打实的产能扩张。
更关键的是,政策在推,资本在追,人才在回流。
海归工程师不再只盯着硅谷,越来越多往国内半导体企业跑。
高校微电子专业扩招,毕业生抢手到企业提前一年预定。
产业链上下游,全都在动。
你可能还觉得芯片离生活很远?
可你手机里的5G模块,电动车里的IGBT芯片,AI服务器里的HBM内存,哪样不是半导体?
而这些,正在被一点点国产化。
以前我们说“国产替代”,像是个口号。
现在你去看产线,很多环节已经换上了国产设备。
不是因为便宜,是因为好用。
性能追上来了,服务更到位,响应速度更快。
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不是靠补贴活着,而是靠实力抢市场。
所以你再看那些高市盈率。
它不是泡沫,是市场在赌一个未来。
赌这些公司能把技术变现,把份额做大,把利润做厚。
而一旦赌对,现在的高估值,就会被业绩狠狠砸下来。
这不是预测,是正在发生的事实。
中科飞测的760倍市盈率,如果真降到82倍。
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它的盈利水平要提升近10倍。
听起来吓人?
可放在一个年增速30%以上的行业里,五年十倍,其实没那么离谱。
你去看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
每年规模几千亿美元。
而中国企业的份额,还在个位数。
空间有多大,不用多说了吧?
这15家公司,不是随便挑的。
是机构翻遍财报、调研产线、摸透技术路线后,筛出来的“潜力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