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1月27日,世人瞩目的长津湖战役突然爆发。这是一场王牌对决巅峰之战。在这场紧张激烈的战斗中,英勇无畏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们,最终战胜了狂妄自大的美国陆战第一师,赢得了长津湖战役的全面胜利。在这场激战中,美国陆战第一师的士气被彻底击垮。一位参战的老兵回忆道:“我曾在与日军、国军交战时有所交锋,然而,真正向我们屈服投降的,唯有美国。”
在我国各类宣传材料中,美军常被比喻为“纸老虎”,但这通常只是战略上的轻视之举。然而,在战火纷飞的现实面前,志愿军决不会将美军仅仅视为“纸老虎”。正如当年的话语所述,面对“纸老虎”,志愿军同样以对待“真老虎”的勇气和决心进行战斗。
1942年8月,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爆发;紧随其后,1943年11月,布干维尔岛战役展开;随后在1944年9月,贝里琉岛战役亦告爆发。最后,1945年2月,硫磺岛战役亦揭开战幕。
在这连番激战中,陆战一师始终勇猛冲锋,无所畏惧,其地位举足轻重。时至今日,众多以太平洋战争为背景的美国影视作品,如《风语者》、《血战太平洋》、《父辈的旗帜》以及《钢锯岭》,均以陆战一师为故事原型进行创作。
对于我国民众而言,陆战一师的历史记忆尤为深刻。追溯至1900年,入侵北京的八国联军中,便包含了该师的前身部队。二战落幕后的1945年,陆战一师在我国肆意妄为,其中强奸北京大学女生的“沈崇事件”更是该师犯下的罪行。
于中朝边境相接之处,恰似古语所云——“狭路相逢”,实乃“冤家”相遇之地。
宣传材料中频繁提到美军畏惧战斗,但若以客观视角审视,陆战一师并非是畏缩不前的部队。相较于其他主要由现役士兵组成的美军部队,陆战一师几乎完全由志愿兵组成。因此,该师的士兵们以勇猛善战、嗜血如命而闻名。
他们展现出与我国军人比肩的坚韧与毅力,同样怀揣着全力以赴的斗志,战斗素养更是堪称出类拔萃。尤为重要的是,陆战一师已全面迈向机械化,其火力之猛烈、行动之敏捷,堪称为劲敌。
毛泽东对陆战一师强大的战斗实力给予了深切关注。依照彭德怀的指挥策略,志愿军计划动员二十军的三个师以及四十二军的一二六师,总计四个师的兵力。待美(陆战)一师的两个团抵达柳潭里西部地区,我军将迅速合围,予以彻底歼灭。
传闻之中,美军陆战一师堪称其战斗力的翘楚。尽管我方调集了四个师的兵力对其实施围剿,但其效果似乎并不尽如人意。鉴于此,有必要再增派一至两个师的兵力,以作为战略预备队。
不仅如此,毛泽东亲自下达指示:“九兵团的二十六军须前移,进驻靠近前线的阵地!”
自始至终,毛泽东同志与我军始终秉承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的战略方针。面对陆战一师的三万雄师,我军毅然集结了六个师的精锐之师,发起了围追堵截的攻势,布下了严丝合缝的天罗地网。
长津湖战役,不仅是一场血雨腥风的激战,更是意志力的激烈碰撞。我们不仅要在这场激战中击败陆战一师,更要从心灵深处将其彻底击溃。
在气温骤降至零下40度的极端严寒之中,志愿军战士们不畏艰险,奋勇攀登冰封的山峰,卧卧于雪原之上,夜以继日地朝着既定的伏击位置挺进。11月27日18时30分,长津湖战役的战斗号角正式吹响。随着信号弹腾空而起,激昂的号角声此起彼伏,我军战士们从潜伏阵地一跃而出,如同汹涌的波涛一般,对敌军发起了猛烈的冲击。美军陆战一师和负责侧翼防御的第7师31团很快被分割包围,分别被困在新兴里、柳潭里、下碣隅里、古土里以及真兴里这五个战略要地。
在20军强劲攻势的推动下,陆战1师师部陷入碣隅里的围攻之中。与此同时,另两个师队则对柳潭里的陆战队第五、第七团实行了严密封锁。宋时轮将军据此作出进一步部署:59师负责封锁柳潭里与下碣隅里之间的德洞山口;而58师与60师则悄然隐蔽于古土里与真兴里之间的黄土岭区域,有效地切断了陆战1师的南逃退路。
柳潭里,位于长津湖之西,相距大约十公里,其东与狼林山毗邻,一条溪流曲折流淌,最终在此汇聚成河,最终注入长津湖。实际上,柳潭里坐落于一片开阔山谷的核心地带,被五座崇山峻岭环抱,地势险峻,易守难攻。该村共有四条通道,均为公路,其中至关重要的通道蜿蜒穿行于山谷之中,直通下碣隅里。这条全长22公里的公路,对美军来说,无疑是一条生死攸关的命脉。
在柳潭的这片绿意盎然的湖泊之畔,陆战一师精心部署了两个精英团,配备了18门155毫米口径的榴弹炮和30门105毫米榴弹炮,此外,各步兵营亦配备了24门107毫米重型迫击炮。美军在柳潭的部署更是坚固,坦克与装甲车列阵,空中支援也如影随形,火力之猛烈,装备之全面,堪称登峰造极。若要彻底剿灭陆战一师,首要任务便是将这两个团击溃。
夜色在纷飞的雪花中徐徐笼罩,我军迫击炮的轰鸣声震耳欲聋,令陆战一师措手不及,阵地瞬间沦为一片火海。紧接着,志愿军79师的三个团协同作战,自北向南对柳潭里展开了猛烈的攻击。
激烈的战火蔓延在崇山峻岭之间,美军凭借地势优势,在山川间筑起了层层坚固的防御工事,并巧妙地布设了众多障碍和防步兵地雷。面对敌方强大的火力封锁,我军火力相对薄弱,唯有以勇猛的姿态,迎着密集的弹雨,冲锋陷阵。在汹涌澎湃的攻势中,我军237团成功击溃了陆战一师的防御,成功占据了西北山这一战略要地。
在这场激战中,志愿军深切感受到了美军强大火力的震慑。炮弹如暴雨般倾泻而下,几乎将柳潭的雪花尽数蒸发。尽管20军先前已与装备美制武器的国民党军队有过交锋,然而,直至此刻,方才真正领略到美式武器的真实威力。仅仅一夜间,237团下辖的三个营便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其中一营更是几乎丧失了全部的作战能力。
尽管如此,美军的日子同样颇为艰辛,他们在我国军队的猛烈攻击下,损失惨重,连连败退。
在其他战场的交锋中,美国陆战第一师亦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毅力与坚韧。他们的斗志昂扬,敢于与我志愿军展开激烈的手榴弹对决及肉搏之战。面对我军投掷的手榴弹,美军战士毫不犹豫地拾起,并回掷反击。在手榴弹即将爆炸的刹那,他们不惜以自己的身躯抵挡,以减轻爆炸的冲击力。
部分部下中的下层军官与士兵表现得格外凶狠,其中一位中尉排长身负头部、肩部和脚部三处重创,即便如此,他仍与我军展开了激烈的生死搏击。直至眼球被打脱眶,他竟然强行将眼球塞回眼眶,继续投入战斗,这种英勇无畏的精神,当真可歌可泣。
尽管美军凶猛无比,我军战士的英勇无畏更是令人瞩目。我们的攻势如同奔腾不息的波涛,连绵起伏,一波更胜一波的激昂。在熊熊燃烧的火光映衬下,志愿军战士们迎着如雨点般密集的子弹,跨越战友的遗体,如同战神降临,勇猛地向敌人发起冲锋。
面对那些视死如归、勇猛呼啸的志愿军战士,美军士气几乎降至谷底。士兵们的腿部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而相较之下,冲绳岛上日军的抵抗显得微不足道,在我军无畏的冲锋之下,更是显得微不足道。
我军犹如汹涌澎湃的熔岩,瞬间融化了陆战一师的坚不可摧之躯。美军宛如退去的潮水,开始节节败退。美军连长菲利普斯试图力挽狂澜,挥舞步枪,将刺刀狠狠地刺入泥土,怒吼道:“后退者,死!”然而,就在数秒之后,一颗步枪子弹无情地夺走了他的生命。
经过一整夜的激战,我军已顺利掌控柳潭里的多处战略高地,同时切断了柳潭里与下碣隅里的通讯联络。在柳潭里,美军几乎丧失了所有要塞,被迫挤满公路,补给线遥远且难以触及。每当夜幕低垂,志愿军便如潮水般涌动,对美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战场上伤亡惨重。若非我军暂无重型装备,那批美军几乎难以幸免于难。
美军深陷重围,陆战一师的各级指挥官均陷入恐慌,二战以来,该师未曾遭遇如此严重的挫败,更未曾陷入如此险峻的局势。志愿军的目标远非仅仅是击败陆战一师,而是决心将其彻底歼灭,不留丝毫余地。自那以后,陆战一师的所有官兵心中不约而同地涌现出一个想法:唯有撤退,才是唯一可行的出路。
与此同时,我军对柳潭里展开了猛烈的攻势,并对碣隅里发起了紧张而有序的进攻。碣隅里不仅是陆战一师的师部所在地,而且史密斯将军亦率部驻守于此。与新兴里和柳潭里的情况不同,我军在进攻碣隅里敌军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钳制战术。
继而,诸多军史研究者提出见解,认为我军不宜将战斗主力集结于柳潭里与新兴里,而应优先对陆战一师的指挥中枢——下碣隅里实施突破。若陆战一师的指挥系统遭致摧毁,柳潭里的敌军将因孤立无援而遭受重创。然而,这不过众多观点中的一种而已。
尽管我军在下碣隅里仅部署了58师,然而与陆战一师的师部相较,我方实力依旧占据上风。自28日夜晚至29日凌晨,尽管我军未能完全占领下碣隅里,但我们已成功夺取了该地的关键制高点——东山,并一度深入至村中。
史密斯师长敏锐地洞察到,若下碣隅里一旦失守,陆战一师将不可避免地面临被全歼的悲剧。基于这一严峻形势,他于29日紧急下达命令,要求古土里的部队火速增援下碣隅里。在古土里,驻扎着陆战一团团部、一团第二营、反坦克营、以及迫击炮连的一个排,还有第十一炮兵团二营的E连等部队。与此同时,我军第60师正对古土里地区发起猛烈的攻击,成功地遏制了该地区敌军的活动。
11月28日,驻守古土的美国军队抽出部分兵力,意图对下碣隅里进行增援,但计划并未能如预期实现。紧接着,美军陆战一师的三营G连、美陆战第七师的第三十一团二营B连以及英国海军陆战队的第四十一特遣队相继抵达古土里,最终汇聚成一支由1000人组成的机动部队。为支援下碣隅里,该部队被改编为特遣队,并由英国军官德赖斯代尔担任指挥官,因此该部队亦被冠以“德赖斯代尔特遣队”之名。
11月29日,德赖斯代尔率领的部队自古土里出发,向下的碣隅里进发。在这条绵延18公里的公路上,这支英美联军将直面生与死的严峻考验。
德赖斯代尔特遣队配备了29辆坦克、140余辆战车以及大量的火炮。为这支特遣队打通道路,美军出动了数十架飞机,轮番轰炸60师据守的高地,不断清除道路上的障碍,才在四个小时里艰难地前进了不足四公里。与此同时,我军60师已稳固地控制了公路两侧的制高点,迫使敌军只能在狭窄的山道中勉力前行。
德赖斯代尔遭遇前行的障碍,随即指挥部队整队为纵列,步兵全部上车,坦克则分散部署于车队中。他们依托空中支援,一边对公路两旁进行火力打击,一边沿公路向北迅猛推进。但德赖斯代尔未曾料及,自平型关一役大胜以来,我军便倾向于以纵队阵型应战。我们惯用的战术,便是“拦头截尾斩腰”。面对这种部署,我军首先对敌纵队的前后车辆进行破坏,随后将敌军分割成数段,最终逐一将其各个击破。
然而,面对德赖斯代尔特遣队,60师的战士们意识到,这支敌军并非等闲之辈。敌军以坦克为前锋,而我军却缺少有效的反坦克装备,在坦克的猛烈冲击下,我们显得无计可施。
起初,在副连长长寿志高的带领下,179团2连的战士们试图利用集束手榴弹摧毁敌方坦克。其中一名战士投掷了四枚手榴弹,精准地击中坦克,然而,美军坦克却仿佛获得了神助,毫发无伤。随后,另一名战士奋不顾身地冲向坦克,攀爬至其顶部,随即引爆了手榴弹。只见坦克摇晃了几下,稍作停顿,最终却缓缓地离开了现场。
随后,战士罗金山与徐忠启,毅然决然地将生命置于一线,将手榴弹紧束于腰间,躺卧于公路之上。待敌坦克逼近至他们身前,他们毫不犹豫地拉响手榴弹。尽管他们竭尽全力,却依然未能阻止坦克的前行。据考证,敌方坦克为m26重型坦克,其装甲厚度在25至110毫米之间,实属坚不可摧。由于装备的落后,无数英勇的战士因此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
面对坦克的顽强抵抗,我军战士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坦克,转而集中火力打击敌步兵。然而,美军坦克指挥官克拉克上尉对此种战法并不熟悉,每当志愿军发动攻势,他便会立即下令坦克停止射击,进行反击。这导致整个车队在公路上被阻滞,遭受连续攻击。实际上,克拉克上尉本应采取边行进边战斗的策略,但他所谓的“英勇无畏”却将整个特遣队引向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坦克的拥堵让那些缺乏装甲保护的卡车沦为敌人精准射击的目标,迫击炮弹如雨点般落在车队之上。不幸的是,一枚炮弹击中了特遣队的弹药车,导致车上的弹药瞬间殉爆,炽烈的火焰瞬间封锁了整条公路。目睹这一惨状,我军战士们立即从四面八方奋勇冲锋,喊杀声此起彼伏,对敌人发起了猛烈的围剿。
此刻,指导员贾志浩灵感迸发,瞬间构思出一计,他提出一种针对坦克的新策略:摒弃传统的导火索引爆法,转而采用直接拉动引线的做法,以此促使炸药包能迅速爆炸,有效防止因震动而脱落坦克的情况发生。
果然不出所料,冯昌战士所带领的爆破小组成功击毁了一辆敌军的中型坦克。这一独特的对抗坦克的策略,使得德赖斯代尔特遣队面临了其终结的时分。
如此,我军战士与敌军陷入了一场混战。老战士们回忆,那时他们面临的首要挑战,便是如何精确传达“缴枪不杀”的口号。战前,部队曾对敌喊话的英文口语及朝鲜口语进行了学习,诸如“缴枪不杀”、“优待俘虏”等。然而,在实际战斗中,他们陷入了选择的困境,不知究竟该用哪种语言。随着时间的流逝,战士们索性改用中文高喊“缴枪不杀”。即便敌人无法理解中文,也能领会其含义,于是纷纷从战车下爬出,举手投降。
夜幕即将褪去,黎明前的曙光即将洒满战场,然而德赖斯代尔特遣部队仍未被全数击溃。当第一缕晨曦即将降临,美军的优势似乎已不可阻挡。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我军意外俘获了一名通晓中文的美军军官,这一发现或许将成为我们彻底剿灭敌军的转折点。
沈灿回想起,深夜两点过后,二连一排的排长朱大荣从公路旁将一名受伤的美国军官搀扶了回来。沈灿关切地问道:“他的伤势怎样?”然而,那名美国军官却用流利的汉语回应:“我的腿部受伤了。”
往昔,那位美国军官曾十年前踏入我国土地,在北平与上海从事商务往来,期间更是精通了中文。他一边说着,一边从怀中取出一包以毛巾细心包裹的物品,递向沈灿。沈灿小心翼翼地拆开包裹,映入眼帘的是一枚金戒指、一块金表、一条金项链,以及一些美钞。
“我受伤,不能说话。”
适逢其时,团部参谋押送一名美国籍黑人炊事兵至前。我国军人表示,该黑人战士愿意协助进行喊话任务。随即,我国军人指令那位美军军官担任翻译一职,由那位黑人士兵用英语向被围困的美军部队持续喊话,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呼唤,最终成功引来了敌方军官。
英国军官麦克劳林的身份显赫。在我国军方官员的引领下,一位熟练掌握汉语的美军战俘被带到了敌军阵地。麦克劳林少校以一位绅士的举止询问:“你此行是来投诚的吗?”显而易见,麦克劳林少校将眼前的情景误认为回到了19世纪40年代,面对那些曾腐败不堪的清朝士兵。
中国军官带着轻蔑的语气嘲讽道:“此次前来,不过是想看你们束手就擒罢了。然而,我们也可以做出一定的让步,答应将你们的重伤员送回土古里。”
麦克劳林原本企图借机拖延,然而面对中国军官的严厉警告:“务必保持清醒,若执意不降,即刻将遭受剿灭!”在无奈之中,麦克劳林只得率领其240名部下向我军缴械投降。
在这场激烈的交锋中,我军将士英勇无畏,共歼灭敌军321名,俘虏240余人。德赖斯代尔指挥的残部,溃不成军,纷纷逃窜至下碣隅里。此役的胜利,使得一度傲慢无惧的美军陷入了深深的恐慌,士气遭受了严重的打击。在央视纪录片《冰雪长津湖》中,一位老兵深情地回忆道:
“历经与日军及国军的交锋,唯独面对美军,我唯有选择低头投降。”
宋时轮得知六十师竟意外地击败了一支特遣队,心中不禁涌现出深深的疑惑。要知道,58师在与美军一个营的较量中尚且倍感吃力,然而六十师却能在一场较量中一举击败美军的一个特遣队,这其中的巨大差距让他感到尤为惊讶。
在酷寒肆虐的恶劣环境中,我军虽在新兴里一举击溃了“北极熊团”,但在围攻陆战一师的过程中,却遭遇了空前的困难。经过一场惨烈的激战,驻守在柳潭的美军两个团抵达下碣隅里,与当地守军汇合,构成了一支超过万人的强大战斗集群。相较之下,我军因连续作战和极端严寒的天气影响,战斗力显著下降。作为主攻力量的58师与60师,兵力锐减至3800余人,而20军与27军已丧失了进攻的能力,26军也迟迟未能到达预定位置。更令人震惊的是,美军在短短两天内便修复了志愿军三次炸毁的水门桥。彻底消灭陆战一师的目标,已变得遥不可及。
在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战斗后,陆战一师终于艰难地抵达了兴南港。然而,此时的他们伤亡已达四成,战斗力几乎耗尽,士气也极度低落。我军沿途严密布防,持续追击,使得陆战一师陷入了空前的恐慌,仿佛四周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我决心翻阅一本参谋手册,鉴于我未曾目睹陆战一师参与任何后退或撤退的举动。
在装备对比上,我军与美军之间的差距显而易见,正如毛泽东所言,这便是“叫花子与龙王比宝”。即便如此,我军凭借着坚定的必胜信念,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奇迹,战胜了美军。毛泽东曾点评美军为“钢多气少”,而我军则是“钢少气多”,但最终,我军正是凭借这股“气”的胜利,击败了对方强大的“钢”力量。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下,我们的战士们无畏严寒酷暑,直面敌人如山崩海啸般的炮火,誓死捍卫,最终将敌陆战一师击溃,令其溃不成军,落荒而逃。
长津湖战役的战火渐息,陆战一师这支昔日的精英部队,其精神支柱已遭受重创。在后续的阵地战中,我63军、40军、46军依次对其发起猛烈攻势,令其兵员损失惨重,阵地连连失守。显而易见,陆战一师在我军面前已彻底震慑,信念动摇,在我军面前,它再也不敢妄称王牌!
陆战一师绝非一支所谓的“孬种”之师。我们凭借坚不可摧的意志力,最终将其彻底征服。正如那位长津湖的老兵所言:“唯有美军,方会在屈膝投降的那一刻,低下那高傲的头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