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个国家都已经放弃了后路,中方也早就做好了迎战的准备。为何说这次比赛中方稳赚不赔呢?西班牙国王很快就会踏上中国的土地,或许会成为欧盟内第一个转变立场的代表。
所谓“断后路”,这30多个国家凑在一起,倒不如说像是一场“集体瞎折腾”罢了。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之前说了句大话,声称“两年之内就能脱离对中国的依赖”,听着还挺振奋人心的,但懂点门道的人都知道,这基本是在放空炮。
关键矿产的供应链不像搭积木那么简单,是真的建起来说做就能做?G7喊着要搞26个新项目,可到现在为止,能叫出名字的少得可怜,真正开始操作的更是没有一点动静。
美国和澳大利亚那边前段时间签了个85亿美元的协议,说是投资金又搞工厂,表面上看挺热闹,但业内的人一算啊,要是真走得顺顺利利,想打造出能跟中国抗衡的产能,起码得等个10到20年——这可不是两三年就能搞定的事嘛。
欧盟呢表现得挺两面,一边跟着美国呼吁“去中国化”,一边又用那个“反胁迫工具”当做威吓的手段,真是让人琢磨不透。
他们自己也明白,这玩意儿就是个烫手山芋。这套法案直到2023年底才开始落实,本来是用来应对美国关税霸凌的“防身武器”,结果反过来要对准中国,简直搞错方向了。
说起来,要启用这套工具,需要欧盟成员国“多数人同意”。要真投票的话,德国、西班牙这些跟中国经贸关系挺紧密的国家,恐怕也不好说答不答应。
再说了,欧洲的企业自己都有点慌——比如宝马、大众的电动车要转型,离不开中国的稀土;巴斯夫的化工生产线,没有中国供应链,可能就得停工。要是真的一按“启动键”,受伤的肯定还是欧洲自己人。
更扎心的是,这31国的“联合阵线”从一开始就漏洞百出。就拿欧盟内部来说吧,法国总统马克龙一边喊着要动“核武器”,西班牙早就当面表态不赞成,两个国家的态度明显不搭调。
桑切斯这三年里头,跑了中国三次,公开反对欧盟对中国新能源车加关税,态度那是相当明了。德国虽没敢明说啥,但心里比谁都清楚,中国在关键矿产的加工能力,关系到德国制造业的命脉,一旦真撕破脸,自己企业也要挺不住。
这帮人联手抱团,怎么看都不像是“断中国后路”的样子,反倒更像是在给自己找麻烦,埋下一堆坑。
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摆在那:在美国的50种关键矿产中,有12种完完全全得靠进口,29种的进口依赖度都超过一半,而且大部分进口都要经过中国的供应链——这不嫌自己打自己脸嘛。
中方占得主动,这可不是空谈,是真刀真枪的硬实力撑场子。
面对31个国家的压力,咱们可没乱了阵脚,这可不是在装模作样,是真有底气走过来的。这底气嘛,主要靠几十年来积累的产业基础打底,这可不是撒点钱就能赶上的。
说到被西方炒得火热的稀土,咱们中国不光能搞定所有17种稀土元素的生产,还在炼制和分离方面占据了全球90%以上的份额,稀土功能材料的比重更是超过了75%——这可不是偶然得来的。
美国虽然又把芒廷帕斯稀土矿给重新启动了,可是开采出来的原矿还得送到咱们这边加工,毕竟他们连最基本的萃取技术都搞不定,更不用提控制成本的问题。相比之下,我国稀土的分离费用能压在美国的三分之一,这才是真本事。
在其他重要矿产方面,中国的优势也是牢不可破。比如石墨,作为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关键原料,中国天然石墨的产量占到全球的77%,而球形石墨的加工产能更是超过了90%。从开采到制造负极材料,一整条产业链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全球没哪家能比得上。
说到锂资源,江西赣锋锂业可真是独一档的存在,全球只有他们同时在搞“卤水提锂”、“矿石提锂”还有“回收提锂”。未来,回收产能可能会占到30%,这样的一套全技术路线布局,可不是谁都能赶上的,西方企业根本追不上。
再说钒、钽、铌这些“冷门但关键”的矿,咱们中国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不是20%、40%,就是高达70%的,有的还更高。这一切都不是靠运气拼出来的,而是凭着一点点技术攻坚、产业积累越堆越起来的。
西方人总喜欢说中国“卡脖子”,但实际上咱们中国一直是全球供应链的“稳压器”。2023年,“新三样”——新能源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的出口额冲破万亿,这背后得靠锂、石墨这些关键矿产的稳固供应做支撑。
而且中国的优势不仅在“数量”上,更在“质量”上——攀钢依靠自主技术,把钒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了不少;科田磁业用储量丰富的铈替代钕,解决了稀土领域的平衡利用难题;贵州磷化集团把矿石加工成高附加值的电池材料,这种“挖细、用透”的本事,西方短时间里根本学不到。
回头看美国,一个新矿从找到到正式投产,差不多得29年时间,光是环境审批环节就得等上7到10年,这效率和咱们比起来真是差远了。难怪有专家说,西方所谓的“替代供应链”,顶多就是在中国主导的体系上凑凑补丁,根本成不了气候的局。
西班牙抢先表态,西方阵营的裂痕也藏不住了。
就在美欧忙着喊口号的功夫,西班牙直接用行动说明态度——中国外交部宣布,费利佩六世国王定在11月10日访问中国,这是他当国王之后的首次访华,也是西班牙王室18年没踏过中国的土地。
让人不得不多想的是,同行的还有外交部长和经济贸易部长,这样高规格的代表团,目的显而易见:就是打算和中国加强经贸往来,特别是在那些重要矿产这种战略资源方面。
你看西班牙这么选,绝对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盘算好了得失。作为欧盟里面矿产潜力最大的国家之一,西班牙的西部和南部还藏了不少没开发的关键资源,可光靠资源可不行啊——还得有技术把那些原矿变成可以用的材料,再加上市场去销,正巧中国在这两方面都能提供帮助。
去年4月,桑切斯去中国的时候,双方签了《加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行动计划》,明确要在生态转型和产业链供应链这些行业搞深度合作。这次国王亲自带队,明显是想把合作的事儿办实,不愿再跟美欧那个劲头,瞎折腾。
更为重要的是,西班牙的态度揭穿了西方“集体反华”的虚假面具。其实,欧盟内部早就不是一个声音了,之前南方共同市场签自由贸易协定,德国和西班牙挺着劲推,但法国和波兰却拼命反对——原因嘛,核心就在利益怎么分配。工业强国想要矿产资源,农业国则担心自己市场会受到冲击。
现在,关键矿产成了各方争夺的重点,分歧越发明显。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大胆地公开反对欧盟对中国新能源车加征关税,还敢三年三次访问中国,这其实说明了一个道理:跟中国合作,能真正赚到钱;跟着美国吆喝,只会白白吃亏喝西北风。
美国和西方一直试图通过“拉帮结派”或者搞阵营的方式,把供应链重新拼凑起来,可是他们没搞清楚呀,经济的规矩从来不是靠政治的口号就能变的。
中国在重要矿产资源方面的优势 Sure 不是一朝一夕、靠政策喊几句就能取得的,而是经过多年市场竞争、逐步积累起来的。这种优势,既有丰富的资源储备,也有技术上的沉淀,还包括完整的产业链配套,都是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沉淀出来的,不可能一时赶得上。
这31个国家聚在一块儿凑热闹,大家看起来挺热闹的,其实各自心里都打着算盘,根本没法儿齐心协力,没法子拧成一股绳。
西班牙国王一到,这事就算拉开了西方阵营开始分崩离析的序幕——毕竟,在真正的金钱利益面前,那所谓的“阵营”根本就挡不住。这场关于关键矿产资源的角逐,中国能赢,不是随便说说,而是真的实力摆在那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