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玉梅
去年冬天,跟我一起跳了七八年广场舞的舞友老周,总算盼到退休了。
老周是住我隔壁小区的,以前是单位干部,今年56岁。她打从50岁起,就天天盼着退休,说等退了就回农村老家养老。
那时候我总劝她:“你可别犯傻,城里日子过得好好的,回农村那山旮旯干啥呀?”
老周的老家我去过一次,还是十年前她公公奔丧去的。
印象里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南方村子,房子挨着房子,路边全是土疙瘩,好多地方都没通水泥路,路灯也只有盖了新房的人家门口才有。
我在那住了一夜,是真适应不了。
可在老周眼里,那地方跟陶渊明写的世外桃源似的,总说:“城里空气不好,邻居门对门都不说话,哪有老家舒坦?能种菜、能养鸡,还能呼吸新鲜空气。”
最后老周一退休,还是回了农村老家。
她老伴还得再干一年才能退休,所以她先一个人回去了。
而老家的老房子还是她结婚前盖的,公公去世后就一直没人住,屋顶都漏了,墙皮掉得一块一块的。
为了能长期住,她回去先找人修房子,翻了屋顶,把墙面也刷白了,还买了一堆智能家电,差不多跟城里的生活标准一样了。
今年五一,老周特意给我打电话,说她老家布置得特别好,让我过去热闹热闹。我想着反正没事,就跟老伴开车去了。
虽说去她家的路又崎岖又窄,但一路上的风景真让人心情好——村口栽着一排排芭蕉树,风一吹,芭蕉叶在风里晃悠,满眼都是绿色,我特别喜欢。
走进老周家的院子,她种着西红柿和黄瓜,墙角还搭了个鸡窝,两只母鸡正咯咯叫。
我去的时候,老周提前杀了土鸡,做了一桌子菜。
吃饭的时候,她得意得不行,给我展示她种的菜:“这黄瓜刚摘的,没打农药,咬一口脆生生的。”又指着院外的小河沟说:“等夏天,我还能去这儿摸鱼呢。”
吃完饭,周围的邻居见她家来客人,都来串门,你一言我一语地夸老周有本事,退休了还能回村里享福。
说实话,在那种氛围里,我当场就觉得老周这步棋走对了,甚至跟老伴说:“等咱们退休了,也找个乡下地方,过过这种田园生活。”
接下来的几个月,老周天天在微信里发她的“农村幸福生活”。
早上五点起床喂鸡、浇菜,上午跟邻居大妈去赶集,下午坐在院子里织毛衣,晚上在院子里看星星、喝茶。
看着她这么悠闲自在,我这个还没退休的人,心里直痒痒,也跟老周当初一样,天天盼着早点退休,好回农村养老。
可谁能想到,才过了半年,她就离开农村。
也就是这个暑假前,我想带孙子去老周那玩,就给她打了个电话。结果她却跟我说,半个月前就回城里了,还说再也不会回农村长住了。
这让我特别纳闷:住得好好的,环境也确实好,怎么就不回去了呢?后来老周跟我说了原因。
原来在六月初的一个早上,老周去村西头的菜地摘豆角,路过邻居家院墙时,突然窜出来一只大黑狗,照着她的小腿就咬了几口。
那狗是邻居家刚从外地抱回来的,没拴绳子,也没打疫苗。老周怕得病,赶紧一瘸一拐往家走,让老家的大伯哥送她去镇上卫生院打狂犬疫苗。
可大伯哥家只有一辆电动摩托车,走不了太远,村里也没出租车,只能把老周送到村口的公路上,等路过的客运车。
到了镇卫生院,医生说刚好没有狂犬疫苗了,得去县城医院。大伯哥又扶着她去镇上的路口等去县城的车,折腾到下午一点多,才终于到了县城医院。
除了打狂犬疫苗,老周那几处伤口还缝了三四针。
就这么着,老周从农村搬回了城里。
我知道情况后就去看她,以为她只是回来养伤,过段时间还会回去,可她跟我说,是真的不会回农村了,还跟我倒了一肚子苦水,说这半年在农村的日子,让她看清了农村生活的种种不好。
先说医疗吧。除了这次被狗咬,她还犯过一次高血压。
那天早上起来头晕得厉害,测了血压都到180了,家里没备降压药,想去镇上买药,可村里的客运车一天就两趟,早上8点一趟,下午3点一趟,时间根本对不上。
最后,只能花大价钱请人家用拖拉机送她去。
老周说:“还是城里方便,楼下药店24小时开门,实在不行打个电话,社区医生还能上门送药,哪像农村这么费劲!”
再说说生活便利的问题。老周在城里习惯了网购,小到牙膏牙刷,大到衣服鞋子,都爱在网上买。
可到了农村,快递只送到镇上的代收点,离村里还有五公里路。有一次她买了点生活用品,快递到了代收点,特意让大伯哥去镇上办事的时候捎回来,结果大伯哥忘了。
等想起来的时候,代收点说超过三天没取,又给退回去了。她重新下单,来来回回折腾了半个月,还倒贴了点运费。
还有买菜,她自己种的就那几样,想吃点绿叶菜或者海鲜,只能等赶集的时候买。
有一次她老伴带了几个朋友来做客,她想做个油焖虾,特意提前跟赶集的小贩预定,结果小贩忘了带。她白跑一趟不说,还耽误了做饭。
到了冷天更麻烦,农村没有集中供暖,她每天得开空调保暖,电费高得离谱不说,有一回半夜空调突然坏了,老周冻得直打哆嗦,想找人修,可村里没人会修,最后只能从镇上请师傅来。
最让老周受不了的是社交。
刚开始的时候,邻居大妈还天天来串门,可时间长了她发现,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根本没什么共同话题。
那些大妈聊的不是张家长李家短,就是谁家孙子考了多少分,老周插不上话,只能坐在一边听。
她想约人一起跳广场舞,可村里没人会,只能自己在院子里跳。
她说:“在城里多好啊,每天晚上广场上都是人,想跳广场舞就跳,想打太极就打,再不济跟老姐妹们聊聊天也行,哪像在农村,整天见不着几个人,孤独得慌。”
还有人情往来,老周说这半年随出去的份子钱就有两千多。
村里不管有事没事都爱摆酒席,张家娶媳妇、李家嫁女儿还算正常,可有的人家里孩子考上个专科学校要摆酒,买辆二手面包车要摆酒,甚至盖个猪圈也要摆酒。
每次去都得随份子,少则一百,多则两三百,甚至五六百的都有。而且不去还不行,不去人家就会说你看不起人。
老周说:“在城里哪有这么多事?除了婚丧嫁娶,谁还摆酒啊,这钱花得太冤枉了。”
老周还跟我说了件事:天热的时候,她想凉快,就穿了条紧身点的连衣裙,结果被村里的人议论了好几天,说她“都一把年纪了还穿得这么花花绿绿,一看就不是正经人”,这流言蜚语传的。让她在农村很抬不起头。
就这样,这些种种不适应,让老周彻底断了回农村养老的念头。
其实我身边还有不少像老周这样的人,退休了就想回农村养老,觉得农村空气好、生活成本低。
可他们忘了,我们在城里奋斗了一辈子,子女都在城里安家了,我们的根早就不在农村了。
农村的好,但只适合偶尔回去看看,住个十天半个月,体验下田园生活就行,要是真把养老的希望寄托在农村,那可就不行了。
所以真心奉劝广大退休老人:能够留在城里养老,就别轻易回农村去。我们辛苦了一辈子,退休了就该好好享享清福,别因为一时的情怀,让自己活遭罪。
留在城里,虽然没有农村的新鲜空气和田园风光,但有医疗保障、有便利生活、有热闹的社交,这些才是咱们晚年幸福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