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在旧货市场看到一张1998年的工资条,基本工资栏赫然写着四百三十七块六毛。
他盯着这张泛黄的纸条,手指头都在发抖。
旁边摆摊的老李探头瞅了一眼,噗嗤笑出声:"这点钱够干啥?现在下顿馆子都不止这个数!"老张把工资条捏成一团,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他们这代70后啊,简直就是时代的"接盘侠",啥好事都赶上了,又好像啥都没赶上。
小时候物资紧缺得让人心发慌。胡同里谁家炖肉,整条巷子的孩子都蹲在人家门口闻香味。二毛他娘有回买了半斤五花肉,切得纸片那么薄,炒菜时油星子溅到灶台上,急得拿馒头去擦油。孩子们过年最盼望的就是能敞开肚皮吃顿饺子,吃完还要把油乎乎的嘴故意不擦,跑到邻居家显摆:"俺家今天吃肉馅的!"
读书时候更是遭罪。恢复高考没几年,大学录取率低得吓人。班里同学点煤油灯熬夜复习,一个个熏得鼻孔漆黑。班长王爱国最拼命,冬天用雪搓脸提神,结果冻伤了耳朵。后来他考上了师范,现在当校长了,同学聚会时还摸着自己变形的耳廓笑:"这算不算时代给我的勋章?"
90年代下岗潮来得猛。纺织厂的王大姐接到通知时正在给女儿织毛衣,竹针直接戳进了手指头。她愣是没觉出疼,就看着血珠往外冒。第二天她推着三轮车开始卖早餐,城管来了就跑,有回摔得膝盖血肉模糊。现在她开了三家连锁包子铺,可每回阴雨天腿还是疼得睡不着觉。
买房这事儿更是一把辛酸泪。2001年西城区房价每平四千,老周攥着八万块钱积蓄在售楼处转悠了整整天。售楼小姐看他穿得寒酸,连杯水都没给倒。等他凑够首付,同样地段的房价已经涨到了六万一平。老周现在喝多了还念叨:"那年要是咬咬牙借点钱……"话说半截就闷头喝酒,剩下的话都在酒里了。
职场打拼更是心累。40岁那年单位搞信息化,老赵对着电脑发怵。他白天给年轻同事端茶递烟求教,晚上抱着孙子看图识字册学拼音。有回把回车键当成确认键,差点把整个系统搞崩。组长指着鼻子骂他"老废物",他弯腰捡起摔碎的眼镜,第二天戴着老花镜继续摸索键盘上的字母。
养老压力来得猝不及防。刘婶每天要跑三个地方:先是去学校接孙子,接着去医院给瘫在床上的老爹送饭,最后赶回家给糖尿病的老伴打胰岛素。有回她坐在医院走廊啃冷馒头,旁边年轻人抱怨外卖送晚了,她看着自己磨破的鞋尖苦笑:"啥时候也有人给我送口热饭?"
政策优惠总是慢半拍。退休年龄推迟的消息传来时,老孙正在工地拌水泥。工头打趣说:"老哥还得再卖十年力气!"老孙嘿嘿一笑,转头继续抡铁锹。汗珠子砸在水泥浆里,他想起二十年前单位分房时,科长也是这么嘿嘿一笑说"下次肯定轮到你"。
虽说日子艰难,70后却练就了特殊本领。老李下岗后学会修各种电器,从收音机到智能手机都能摆弄。胡同里谁家东西坏了都喊他,他总乐呵呵地说:"咱这代人啊,就像万能改锥,哪儿需要就往哪儿拧!"去年他女儿考上了博士,录取通知书来的那天,他把自己关在屋里哭得像个孩子。
现在年轻人总说70后爱唠叨,其实那是岁月熬出来的智慧。吴师傅教徒弟做木工活,总念叨"慢工出细活"。小年轻不服气:"现在都机器雕刻了,谁还手工打磨?"吴师傅也不争辩,只是默默打磨着榫卯。他做的太师椅能卖到上万块,客户都是懂行的收藏家。
生活就像老胡同里的石板路,走得多了就磨得光滑。赵阿姨每天跳广场舞都比别人开心,她说:"经历过粮票年代,现在白面馒头管够就是福气!"她的舞伴周大姐更豁达:"咱这代人吃过苦,所以现在吃糖特别甜。"这话在理,经历过风雨的人,更懂得欣赏彩虹。
那些看似遗憾的错过,反而成就了70后的独特气质。他们像荒野里的胡杨树,在贫瘠中把根扎得深远。老同学们聚会时最爱唱《少年》,歌词里那句"眼前这个少年还是最初那张脸",每次都能让一群中年人哭花眼妆。或许岁月偷走了他们的青春,却给了他们最珍贵的礼物——在坎坷中依然向前走的力量。
本文旨在传递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