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嚼着一颗脆甜的核桃,喝下一口清香的茶油,或者夹起一筷鲜嫩的竹笋时,或许不会想到——这些来自森林的食物,正悄然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第三大主角”。
最新数据显示,全国森林食物年产量已突破2亿吨。这意味着什么?它仅次于粮食和蔬菜,稳稳坐上农产品“第三把交椅”。平均到每个人头上,我们一年能从森林里收获130公斤食物。这数字,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百度带货夏令营#森林食物的故事,远比我们想象的丰富。
它不只是你想到的苹果、柑橘、红枣。深山里,一棵棵油茶树结出黄金般的果实,榨成清香的山茶油;陡坡上,花椒树缀满红果,日后成为我们盘中沸腾鱼片的灵魂一笔;竹林深处,春笋破土而出,成就一锅腌笃鲜的鲜甜底味。
还有更多隐秘的滋味:肉桂的辛香、八角炖肉的浓郁、沙棘汁的酸甜回甘、香椿芽的春日之鲜……它们不占用良田,不必与稻麦争地,却默默滋养着一方人。
这一切,并非自然巧合。
过去这些年,中国退耕还林、绿化荒山,很多人以为只是为了生态。但现在回头看,每一步,其实也在悄悄播种食物的未来。7亿亩经济林,6亿亩林下经济面积——这些数字背后,是漫山遍野的果树、油料、调料,是林下奔跑的鸡、丛中生长的菌,是一套庞大而可持续的食物生产体系。
我曾经在陕西的山沟里,见过整座丘陵种满了核桃。农民弓着腰在树林间耕作,笑着说:“以前这石头山长不出啥,现在一棵树够孩子半年生活费。”
也在江西赣南的油茶林里,看见老人手提竹篮,一颗一颗捡拾茶果。她说,“别看这果子小,它是‘铁杆庄稼’,旱涝保收。”
这些画面,不是诗与远方,是中国乡村的真实日常。
如今,全国有14个省份经济林超2000万亩,9个省份年产超千万吨。174个特色经济林产区,被认证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一棵树,一片林,正在改写很多人的生计。
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目前经济林挂果面积也只占总面积的67%,还有三分之一的潜力静待释放。国家林草局已经把经济林列为林草产业之首,未来每年还将新造或改造两三千万亩。山,还会更绿;果,还会更甜。
森林沉默地生长,却慷慨地馈赠。当我们习惯把目光投向田野与大棚时,也许也该转过身,看看那片更辽阔、更立体的“森林粮仓”。它不声不响,却结出了2亿吨的踏实与甘甜。
这,或许就是我们常说的:青山常在,美味永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