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每年都需要大量进口石油,2024年我国原油进口量达到日均1104万桶。很多人不理解,既然我们有石油储量,为什么还要花大价钱从外国买石油呢?难道国内的石油不能用吗?
这个问题背后的答案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储量丰富不等于开采容易
先看一组最新数据:根据2025年发布的《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预计全国石油新增地质储量约10亿吨,石油产量继续保持2亿吨水平。截至2021年底,中国石油储量37亿吨,位居全球第13位。
数字看起来不错,但这里有个关键问题:储量和产量是两码事。就像银行里有钱不等于你能随时提取一样,地下有石油不代表我们就能轻松开采出来。
中国的石油资源有个"先天缺陷"——大部分是稠油。什么是稠油?简单说就是黏度特别高、流动性差的石油,有些稠油的黏度高达10000毫帕·秒,在常温下呈胶状。想象一下把蜂蜜从地下几千米深的地方抽上来,难度可想而知。
以渤海为例,稠油地质储量高达70%,截至2019年底共发现32个非常规稠油油田。初期稠油采收率仅18%至22%,开采难度极大。为了开采这些稠油,需要使用蒸汽吞吐、SAGD等热采技术,向地层注入高温高压蒸汽,通过加热使稠油黏度降低。
这些技术不仅复杂,成本也高得惊人。
成本账算下来很无奈
开采成本是决定是否值得开采的关键因素。根据《华尔街日报》对全球主要产油国的调查,不同国家的原油生产成本差异巨大。英国、巴西和尼日利亚的生产成本分别是44.33美元、34.99美元和28.99美元每桶。
中国的情况更复杂。受低油价冲击,胜利油田2016年首次陷入亏损,亏损超过92亿元,甚至关闭了4个开发效益较低的油田。中海油前三季度桶油成本为28.37美元,这还算是控制得比较好的。
而进口石油的成本如何呢?以2024年为例,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原油持续上升至1.0847亿吨,俄罗斯由于制裁原因以折扣价格出售部分原油。从沙特阿拉伯进口的原油平均为160万桶每天,进口成本相对较低。
算一笔简单的账:如果开采国内某些难采储量的成本是每桶40美元,而进口同等品质原油的成本是每桶35美元,企业自然会选择进口。这不是不爱国,而是商业逻辑。
供需缺口摆在那里
最根本的问题是供需不平衡。2024年我国石油表观消费量达到7.56亿吨,而国内原油产量仅为2.13亿吨,产量增长1.8%。就算国内产量全部用完,也只能满足约28%的需求,剩下72%必须依靠进口。
这个缺口有多大?预计2025年原油产量有望达到2.18亿吨,进口量有望达到5.72亿吨。也就是说,我们消费的石油中,超过七成来自国外。
即便我们把所有能开采的储量都开采出来,仍然无法满足国内巨大的石油需求。中国是制造业大国,石化产业发达,对石油的需求远超一般国家。2024年,液化石油气和乙烷成为主要增长来源,石化原料需求增长17.9万桶每天。
技术壁垒确实存在
中国石油开采还面临技术挑战。与国外稠油油藏相比,我国稠油油藏以陆相沉积为主,埋藏深、储层变化快、非均质性强、油品类型多,开采难度更大。
不同的油藏特性需要的开采技术完全不同,靠单一技术开发稠油根本行不通。而且随着开采的推进,油藏地质条件不断恶化,需要持续研发新技术。
即使采出稠油,后续处理也是难题。高黏度的油要从采出液中分离出来,加工处理到适合销售运输的程度,技术要求极高。
近百年来,火驱、蒸汽吞吐、蒸汽驱、SAGD等技术不断发展,但仍然没有一项通用技术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进口策略很现实
面对这种情况,中国制定了多元化进口策略。2024年,中国原油进口贸易伙伴共计45个,分布在世界五大洲。前10大进口来源国占比88.4%,其中俄罗斯占19.6%,沙特占14%,马来西亚占12.5%。
这种多元化布局有几个好处:一是分散风险,避免过度依赖单一来源;二是通过竞争获得更好的价格;三是保障供应稳定性。
特别是在地缘政治复杂的情况下,多元化显得更加重要。2024年美国对中国的原油出口量同比暴跌46%,中国及时调整了进口结构,从亚太和欧洲地区的进口量有所上升。
未来趋势值得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中国石油消费将达到峰值。成品油消费已经由升转降,主要原因是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但石化原料需求仍在快速增长,特别是高端化工新材料用油用气。
这意味着虽然交通用油需求下降,但工业用油需求依然旺盛。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的地位短期内不会改变,对石油的需求结构在调整,但总量仍然庞大。
同时,国内油气企业继续推进增储上产政策。新疆油田2025年预计原油产量将达到2000万吨,页岩油年产量将达到140万吨。但受制于资源禀赋,产量增速不足以匹配消费增速。
理性看待进口依赖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有储量还要进口?答案很现实——不是不想用国内石油,而是用不了那么多,用起来成本太高。
这就像一个家庭,自家菜园能种一些蔬菜,但远远不够全家人吃,而且种某些菜的成本比买还贵,你会选择什么?当然是自产和外购相结合,优先选择成本效益最好的方案。
目前中国原油进口依存度维持在72%左右,这个比例相对稳定。既不会因为完全依赖进口而失去能源安全主动权,也不会为了追求自给自足而付出过高代价。
从能源安全角度看,保持一定的国内产能是必要的,这是战略底线。但从经济角度看,合理利用全球资源配置,通过进口满足需求缺口,是更明智的选择。
毕竟,能源安全不仅仅是有没有油的问题,更是能不能以合理成本获得足够石油的问题。在全球化时代,孤立地追求能源自给自足既不现实,也不经济。
关键是要在保障能源安全和经济效益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恰恰体现了中国能源政策的务实和理性。
你觉得中国的石油进口策略是否合理?在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平衡能源安全和经济效益?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