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百慕大海域六机失踪背后,被遗忘的天气记录与一位图书馆员的调查
我第一次听到“百慕大魔鬼三角”这个词,是小学楼下租书摊上一本封面印着蓝色漩涡的盗版杂志。那时天真得很,觉得那里可能真有个会吞船吃飞机的大口子。后来才知道,那片海离咱这儿差不多一万公里,比去趟新疆还远十倍,平常人一辈子都够不上边。可偏偏,它在我们的课外读物里刷脸率高得惊人,好像是地球上的终极谜团。
地图上画出来,这个所谓“三角”是百慕大、迈阿密和波多黎各圣胡安连成的一块水域。传说它邪门到什么程度?船进去没影儿了,飞机飞过去直接断联,有人甚至说那里藏着时空隧道或者通往亚特兰蒂斯的入口。我外公年轻时候跑过南洋,他笑过这种说法:“你信那个?风浪大的时候连渔网都能卷走,还谈啥外星人。”
这些故事里最有名的是1918年的“独眼巨人号”,美国海军的大运输舰,载着300多人和满舱锰矿石,在这片水域凭空消失。当年的《华盛顿时报》登了整版消息,说它最后一次发报是在巴巴多斯附近,然后就再也没人见过它——连木板碎屑都没捞到。这事后来被反复写进探险小说里,但少有人提,当月加勒比正刮着接近12级的大风。
还有1921年的卡罗迪林号幽灵船,被发现的时候停在北卡州近岸,桅杆齐整、甲板干净,就是一个活人没有。我查了一份当年当地港务局的小档案,上面记了句模糊的话:“疑遭劫掠”。老码头工人口述,说那几年加勒比沿线小股海盗还不少,他们盯上的不是金银,而是粮食和煤油。
至于1945年12月那次著名的“19号飞行队”事件——五架TBM复仇者轰炸机训练返航途中集体失联,美军派去搜救的一架PBM水上飞机也杳无音讯。这件事让魔鬼三角彻底火遍世界。但我翻到佛罗里达气象站当天手写值班记录:下午两点半开始出现雷暴云团,并伴随方向急变的大风。在那个年代,没有GPS导航,全靠磁罗盘,一旦遇上下雨加乱流,很容易迷航耗尽燃料。
其实,把时间轴拉长看,这类事故并不稀罕。世界自然基金会做过统计,日本海、地中海东段、孟加拉湾才是真正事故高发区,百慕大压根排不进前十。我去年去日本佐渡岛采访渔民,一个老船长指给我看他家墙上的旧照片——1970年代冬天漂来的朝鲜木壳渔船,无帆无橹,人全没了。他耸耸肩,“冬潮打下来,不奇怪。”
倒是有个叫拉里·库社的人值得提一下。他原本是飞行员,也是图书馆学硕士,上世纪七十年代专门查阅各种原始资料,把那些被神化的案件挨个拆开分析。他发现绝大多数所谓灵异失踪,都发生在恶劣天气或设备故障条件下,只不过讲故事的人习惯把这些背景抹掉,让听众觉得更悬乎。有趣的是,他出书的时候,还附了一张自己画的小漫画:一个戴墨镜的飓风正在偷笑,看着新闻标题写“又一个UFO干掉了我们的舰队”。
关于幽灵船,还有一种冷门解释来自古巴哈瓦那大学的一篇论文:热带藤壶附生速度快,如果搁浅或漂泊超过两周,会覆盖整个龙骨,让远处望过去像是一艘从深海爬回来的怪物。这种视觉冲击,加上海雾,很容易让目击者添油加醋地传出去。
而真正把“魔鬼三角”推向全球舞台的人,其实只是作家文森特·加迪斯。他1964年在一本叫《Argosy》的美国杂志发表文章,《死亡百慕大三角》,里面混合真实案例与虚构情节。《Argosy》是什么性质呢?差不多相当于我们八九十年代买来看的《故事会》,改名前甚至还是儿童文学刊物。所以你要问这个概念诞生在哪,不是在科学实验室,而是在编辑部茶歇间讨论怎么编得更好卖稿费的时候。
七十年代赶上冷战、美古对峙,又碰巧西方社会掀起UFO热潮,再叠加佛罗里达旅游广告铺天盖地,这块本就交通繁忙的区域自然成了媒体宠儿。从电影导演斯皮尔伯格,到廉价印刷厂出的彩页小册子,都乐意蹭这个题材。我表哥小时候攒零花钱买过一本香港印刷的小百科,全篇都是彩色插画,一艘潜艇被巨型章鱼拖进漩涡,我现在想起来还记得纸张泛黄带点油墨味道。
前年夏天,我路过广州旧书市场,在一堆散落摊开的二手杂志下面,又翻到了那本蓝色漩涡封面的旧刊。老板娘坐在旁边剥荔枝,她瞥了一眼,说她弟弟小时候特别怕这玩意儿,看完晚上睡觉要开灯。我顺手买下来了,本来想回去细读,可袋子挂车把上骑到半路,下起暴雨,把纸全淋透糊成一团,就像那些消失在某片汪洋里的名字一样,再也分辨不清楚字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