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面对记者镜头时,以一句“我不想举行一场毫无意义的会面,我不想浪费时间,单方面搁置了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原定在布达佩斯举行的会晤。这一决定距离他于10月16日与普京通话后高调宣布会晤计划仅隔五天,转折之快令外界哗然。 触发点源自10月20日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与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的通话,俄方在通话中重申坚持对乌克兰顿巴斯地区的全面控制权,直接拒绝了美方提出的“以当前战线冻结冲突”的停火方案。 特朗普的临时变卦,标志着美俄围绕乌克兰问题的外交博弈从“虚与委蛇”转入“正面摊牌”阶段。
2025年8月15日,特朗普与普京在阿拉斯加举行四年多来首次面对面会晤,双方在联合记者会上宣称会谈“富有成果”,但未达成任何实质性协议。普京当时称希望共识为“乌克兰和平铺平道路”,然而会后俄军持续在恰西夫亚尔等地发动攻势,乌军则反击布良斯克州能源设施,战场与谈判桌的背离暴露无遗。 更关键的是,阿拉斯加会晤确立了“美俄直接主导谈判”的模式,将乌克兰与欧洲边缘化,这种“幕后交易”倾向引发欧洲强烈焦虑,德国随即宣布对乌追加军援,波兰加速建设“东翼盾牌”军事基地。
克里姆林宫的谈判策略始终围绕“以拖待变”。 俄方在布达佩斯会晤前向美方发送“非正式文件”,重申须确保乌克兰不加入北约、承认俄对顿巴斯控制权等条件,其核心目的是通过延长谈判周期巩固战场既得利益。 而特朗普的“止损”需求同样明显:他上台初期夸口“24小时结束冲突”,但10月17日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会谈时,施压乌方割让顿巴斯地区遭强烈抵制,双方爆发争吵。 这种困境促使特朗普转向强硬,搁置会晤既是向俄施压,也是回应国内对“无底洞式斡旋”的批评。
10月21日,法国总统府发布由德国、英国等12国领导人联署的声明,“强烈支持”特朗普的停火立场,并联合拟定12点和平计划,包括动用被冻结俄资产为乌提供重建资金、分阶段解除对俄非核心制裁等。与此同时,泽连斯基虽同意以当前战线为谈判基础,但明确拒绝主权让步,强调“不会在领土问题上额外妥协”6^66。 欧洲与乌克兰的立场趋同,使俄罗斯面临更统一的反制阵线。
10月21日,俄军宣布完全控制顿涅茨克地区的列宁诺居民点,并对基辅州、敖德萨州能源枢纽发动巡航导弹袭击,导致乌克兰西部三州大范围停电;乌军则反击克里米亚占科伊机场,摧毁俄军反无人机雷达系统,并在普斯科夫至圣彼得堡铁路线制造爆炸,中断俄军补给线至少72小时。 这种“边打边谈”的态势凸显双方底线鸿沟:普京要求“消除危机根源”,而特朗普坚持“安全保障需获北约背书”。
布达佩斯会晤搁置后,俄美外交渠道并未完全关闭。拉夫罗夫与鲁比奥定于10月30日在布达佩斯会谈,聚焦黑海航运安全与粮食协议6。 但特朗普的“不耐烦”表态已划出红线,除非俄方在停火条件上让步,否则高层互动将陷入停滞。 克里姆林宫回应称会晤需“认真准备”,俄总统特别代表德米特里耶夫仍宣称“筹备工作继续”,这种表面从容与实则紧迫的对比,揭示出俄罗斯拖延战术的边际效益正在递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