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世界的油都快被咱们买空了,仓库都快塞不下了,怎么偏偏就对俄罗斯老铁的订单砍了一大刀?这事儿看着真有点拧巴,背后到底是闹哪一出?
2025年这头九个月,咱们国家每天平均要吃进超过1100万桶原油,这胃口,全球都看呆了。新增的石油库存里头,有九成都是咱们给包圆了。这可不是简单的买买买,而是国家战略层面的深思熟虑。毕竟,超过七成的原油依赖进口,脖子始终有点被别人卡着的感觉,谁心里能踏实?地缘政治风险跟过山车似的,几条关键的海上运输线随时可能出状况,把储备搞上去,就是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所以法律都明文规定了,石油储备是硬任务,国企和地方炼厂都得跟上,拼了命地扩建储油罐。眼瞅着,咱们的储油能力都快奔着20亿桶去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更妙的是,这还是一招金融棋。趁着全球油价不高,把花花绿绿的美元外汇换成实实在在的黑金石油,既能对冲美元的波动,又能规避一些潜在的金融制裁风险。可以说,中国的大手笔采购,无形中还给萎靡的国际油价托了个底。要是咱们突然停手,那油价估计得直接滑到每桶50美元以下。你看,今年从加拿大、厄瓜多尔这些新朋友那儿进的油明显多了起来,印尼更是离谱,9月份对中国的出口暴增了73倍,巴西也紧随其后。这就是典型的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风险得摊开。
画面切到另一边,对俄罗斯的石油订单却显得有点冷淡。同期进口量下滑了8.1%,天然气更是降了16.6%。尤其是在第一季度,同比减少了近15%,总量只有2431.5万吨。这反差也太大了,不明就里的人还真以为中俄之间是不是有什么不愉快了。
真正的引爆点,发生在2025年10月23日。特朗普政府的一纸制裁令,像一颗钉子,精准地砸在了俄罗斯两大石油巨头——俄罗斯石油公司和卢克石油公司的脑门上。这两家公司几乎撑起了俄罗斯石油出口的半壁江山。制裁的内容很毒辣,直接把它们踢出了美元结算系统,还放话威胁所有跟它们做生意的外国机构。这下可就捅了马蜂窝了。
消息一出,国内的中石油、中石化等四大国有油企反应极快,立刻暂停了所有通过海运采购俄罗斯原油的合同。一些地方炼厂,比如延长石油,也紧急叫停了从12月到明年2月的采购计划。这不是胆小,而是现实所迫。在如今全球化的金融体系里,谁也不敢拿自己的银行结算通道开玩笑,一旦被美国踢出全球支付网络,那损失可就不是少买几船油那么简单了。
这么一来,俄罗斯的ESPO混合原油在亚洲市场的价格优势瞬间就没了,折扣率拉到了一年来的最低点,相对于布伦特基准价的差距越来越大,吸引力自然也就下降了。这股寒风不只吹向了中国,连印度那边的私营炼厂采购量也砍了一半。
当然,板子也不能全打在制裁上。咱们国内的炼化行业自己也在悄悄发生变化。现在对重质原油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且环保标准也越来越严。俄罗斯的原油,在硫含量和API重度这些技术指标上,跟一些新兴的油源比起来,确实差点意思。
还有个老大难问题,就是运输成本。俄罗斯的油田,不管是乌拉尔还是东西伯利亚,离咱们都远着呢。要么走漫长的陆路管道,要么绕一大圈走海路,像北极航道和中亚管道,不仅路途遥远,还特别容易受天气和地缘政治的干扰。油价低的时候,这运费占的比重就格外扎眼,一下子就把俄罗斯原油的性价比给拉下来了。
说到底,中俄的能源合作并没有崩盘,只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那种简单粗暴的我买你卖模式已经过时了,未来的重点是管道技术的升级、北极航道的共同开发,这些才是真正能绑在一起干的大事。在金砖和上合组织这些框架下,双方的供应链协调和反制裁合作只会越来越深。比如,通过哈萨克斯坦陆路管道输送俄油的合同,虽然谈得慢,但潜力巨大。而且,就在11月,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液化天然气不降反升,同比还涨了1.9%。
合作的领域也在拓宽,林业、农业、木材加工,正在形成更紧密的产业链链接。所以你看,10月份之后,虽然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同比下降了21%,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双方长线的合同和物流体系建设。
当然,俄罗斯的日子确实不太好过,油气收入受挫,出口金额大幅下跌,本国经济面临劳动力短缺和人口下降的巨大压力,那颗定时炸弹始终悬着。但中俄之间的纽带远比几船油要坚韧得多。这次的订单风波,与其说是关系出了问题,不如说是双方在外部压力下,各自进行的一次战略优化和调整。
中国在这个过程中,角色也在悄然转变,从一个被动的全球最大买家,开始主动地去塑造市场格局。这次一边扫货囤积,一边精准调整进口来源的组合拳,打得就相当漂亮。这不仅仅是为了眼前的能源安全,更是为未来更复杂的国际博弈,落下了一颗关键的棋子。这盘棋,恐怕才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