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人这次是真的有点急了,甚至都懒得找个像样点的理由。说我们出口的电动大巴有后门,能被远程控制,随时随地就能让一整车人瘫在路上。这场景,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科幻电影里才有的桥段?英国、丹麦、挪威这三个国家,还真就煞有介事地搞起了联合调查,矛头直指宇通这些在欧洲市场跑得正欢的中国车企。
这背后藏着的心思,其实捅破了那层窗户纸,就一点也不复杂。汽车工业,那是欧洲大陆的骄傲,是维系着数百万高薪岗位的奶酪,是他们工业体系里最后一座看起来还算坚固的堡垒。过去几十年,他们习惯了躺在燃油车的功劳簿上,享受着技术代差带来的丰厚利润。现在,赛道突然变了,中国电动车不仅追了上来,甚至在很多方面实现了反超,这让习惯了当老师的欧洲人,怎么能不焦虑?
他们的市场份额,就像是被我们一口一口吃掉的蛋糕。看着自家汽车工厂门口的就业数字和报税单,再看看港口一艘艘满载着中国电车的货轮,那种滋味,肯定不好受。所以,国家安全这个筐,就成了个万金油,什么都能往里装。他们似乎忘了,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要说软件和数据,那美国制造的iPhone、满世界跑的特斯拉,是不是更应该被放在显微镜下好好审视一番?但大家心知肚明,有些事,不上秤没有四两重,上了秤,一千斤也打不住。这把尺子,从来都是看人下菜。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从光伏到稀土,再到荷兰在美国的压力下抢走安世半导体,这一系列的操作,就像是一套组合拳,招式不同,但目的都一样:延缓甚至阻断中国的产业升级。法国媒体之前还半开玩笑地说,贫穷的法国人都快离不开中国的购物APP了,这笑话背后,是欧洲对自身产业空心化深深的无力感。他们不愿意承认是自己在电动化转型上慢了半拍,不愿意思考为什么自家的产品在性价比上打了折扣,而是简单粗暴地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不公平竞争。
这套有你无我的极限思维,其实也暴露了他们骨子里的一些东西。当规则对自己有利时,就大谈特谈自由贸易和市场精神;当规则不再奏效时,就随时准备掀桌子。还记得那3000亿美元的俄罗斯外汇储备吗?说冻结就冻结,连一点契约精神都不讲了。这让很多人看明白一件事,所谓的商业合同和法律条文,在绝对的利益和力量面前,有时候真的薄如蝉翼。这也给所有走向海外的中国企业提了个醒,别人的屋檐下,哪有真正安稳的觉可以睡。你把桃树种在别人的院子里,就算你悉心照料,果子结得再好,只要主人一不高兴,随时能把地收回去。
当然,我们也不是待宰的羔羊。当他们挥舞起制裁大棒时,我们手里的稀土牌一打出去,美国也得回来重新谈判。这说明,对话的底气,终究还是来源于实力。经济上的你来我往,终究需要更强大的力量来保驾护航。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航母,一定要有更先进的战机?因为只有当你的拳头足够硬的时候,对方才会愿意坐下来跟你心平气和地讲道理。真理,确实只在大炮的射程范围之内。
对于身处其中的企业来说,这可能是一个需要重新评估风险的时刻。欧洲的市场固然诱人,但其中的不确定性也在急剧增加。今天他们能以国家安全为由调查你的大巴,明天就能用环保标准卡住你的电池,后天还可能拿劳工权益说事。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终究是不稳妥的。也许是时候,将目光更多地投向那些真正欢迎我们、与我们共赢的伙伴了。
说到底,这盘棋,远比一辆巴士的生意要大得多。这是一场关于未来产业主导权的博弈,也是两种发展模式的碰撞。欧洲想要守住自己最后的荣光,而我们,则是在为十多亿人更好的生活开辟新的道路。时代真的变了,想只靠一些上不了台面的小动作,就让我们把已经吃到嘴里的肉再吐出来,那可就太天真了。这场较量,才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