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会男篮决赛的硝烟尚未散尽,广东队捧杯的欢呼声仍萦绕耳际,中国篮协却选择在深夜10点投下一枚“重磅炸弹”世预赛19人集训名单正式公布。
这一刻,球迷的庆祝戛然而止,转而陷入对名单的激烈争论。 谁回归?谁落选? 为何全运会最亮眼的明星无缘集训? 郭士强的选人逻辑,似乎成了球迷眼中一道难解的谜题。
名单中最大的遗珠,无疑是广东队控卫徐杰。 全运会上,他场均贡献全队最高的得分和助攻,三场斩获得分王,对阵强敌更是单场轰下29分。 然而,这位被公认为“联赛顶级指挥官”的球员,连集训资格都未获得。 球迷的质疑声瞬间淹没评论区:“徐杰都不带,国家队还需要什么后卫?”
背后原因指向两点:一是身高短板。 徐杰1米78的身高在国际赛场可能成为防守漏洞,而郭士强始终坚持“攻守平衡”的建队理念;二是场外因素,此前徐杰的负面新闻可能让篮协在选人时更加谨慎。
同样令人唏嘘的还有沈梓捷,这位被解说嘉宾呼吁“应重返国家队”的内线,最终败给了周琦、胡金秋的稳定性和余嘉豪的潜力考量。
让球迷不解的是,部分全运会表现低迷的球员反而入选。 北控后卫廖三宁在多场关键战中命中率惨淡:对辽宁12中2、对吉林12中2、对四川10中3……球迷调侃其“全场梦游”,却依然出现在名单中。 类似的情况还有焦泊乔,决赛中他3投0中仅得1篮板,被李炎哲等替补碾压。
这种反差凸显了郭士强的选人策略:短期集训更依赖“即插即用”的熟悉面孔。 廖三宁、焦泊乔此前已参与国家队战术磨合,而14天的备战期不足以培养新人的默契度。 此外,名单中部分球员如刘礼嘉、蒋浩然,实则为长远人才储备的“陪练角色”,并非最终12人的核心竞争者。
第三次争议集中于曾因亚洲杯表现不佳而遭诟病的球员。 刘礼嘉此前落选亚洲杯最终名单,在俱乐部也仅是配角;李祥波在亚洲杯几乎未能上场,却被再次征召。 球迷直言:“甩毛巾的球员都能进,选人标准到底是什么? ”
事实上,这套名单以“亚洲杯亚军班底”为框架,11名原班人马全部留队,只为保证战术延续性。 而周琦、张镇麟等核心的回归,直接补强了亚洲杯内线的短板。他们的国际赛事经验,是对阵韩国队的关键筹码。
名单背后暗藏俱乐部间的力量平衡。 北京首钢共有周琦、赵睿、曾凡博、雷蒙4人入选,成为国手输出第一大户。 而传统强队辽宁本钢仅王岚嵚一人入选,赵继伟因全运会半决赛大腿拉伤遗憾缺阵。 这种分布反映出国家队在选人时,既考量球员状态,也需权衡俱乐部合作与长远人才布局。
这份19人名单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中国男篮在短期战绩与长期规划间的艰难平衡。郭士强的每一个选择,都承载着球迷对胜利的渴望,也折射出中国篮球人才体系的深层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