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州山洪中252.6毫米的峰值降雨量,刷新了70年记录,这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数字,更是气候变化的又一记响亮警钟。此次灾害印证了极端天气事件在变暖地球上的频率飙升,它不仅仅是“百年一遇”的偶然,更是人类活动与自然反扑之间恶性循环的残酷写照。面对未来更多“百年一遇”的灾害,社会亟需重新审视发展与生态的平衡,因为,我们正在亲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生存法则改写。
2025年7月27日,天津蓟州区被一场“泼天大雨”突袭,短短两天内,局部降雨量高达252.6毫米,直接引发了有水文记录70年来的最大山洪。泃河沿线13个村庄瞬间被淹,主干道完全淹没,低矮平房仅剩屋顶可见,桥梁损坏,电力通信中断,一片狼藉。在灾难面前,当地政府迅速响应,从暴雨蓝色预警一路升级至红色,并启动最高级别防洪应急响应,紧急转移上万人,景区民宿“应关尽关”。解放军官兵、消防、蓝天救援队等千余人迅速集结,抢修道路,安置灾民。杨庄水库23次精准调度,成功削峰,保障了下游生命财产安全。在各方力量的协同作战下,虽然损失惨重,但截至目前,暂未收到人员伤亡报告,这无疑是不幸中的万幸,也彰显了我国在灾害应急响应和救援上的强大实力。
然而,这场“70年一遇”的山洪,绝非孤立事件。它与近年来全球各地频发的极端天气事件,如河南“7·20”特大暴雨、欧洲百年洪灾、北美高温干旱等,共同指向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全球气候变暖正在加速极端降雨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地球就像一个巨大的锅炉,温度升高,水汽蒸发量更大,大气中的“水袋子”就越鼓。这次蓟州山洪,很可能就是一条“大气河流”将太平洋的巨量水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华北,并在特殊环流作用下长时间停留,才导致了如此破纪录的降雨。而这种极端干湿转换,正是我们常说的“气候鞭打”效应的一种体现,它让天气变得越来越“神经质”,从一个极端迅速切换到另一个极端。这些“空中河流”和“天气过山车”的背后,都隐藏着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的影子,这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人类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变暖又引发更多极端天气,而极端天气反过来又冲击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面对这种“新常态”,我们不能再抱有侥幸心理,将极端事件简单归结为“小概率”或“偶发”。所谓的“百年一遇”,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可能很快就会变成“十年一遇”,甚至“年年见”。因此,加强气候适应战略,提升城市韧性,变得刻不容缓。这不仅仅是政府层面的大工程,更需要我们每个人的积极参与。例如,蓟州杨庄水库的23次精准调度,正是水利基础设施在气候适应战略中发挥关键作用的缩影。我们应大力推动“海绵城市”建设,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吐纳”,吸纳和释放雨水;完善预警机制,提高灾害预警的精准度和响应速度,让“暴雨红色预警”能更早、更准地抵达每一个角落;提升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确保在极端天气下,电力、通信、交通等生命线依然畅通。同时,我们每个人也应从自身做起,践行绿色低碳生活,减少碳排放,为减缓气候变化尽一份力。
蓟州山洪的警示,是时候让我们深刻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了。我们能否在追求发展的同时,真正做到与自然和谐共生?未来的生存法则,将由我们今天的选择来书写。是选择继续透支地球的耐心,还是选择积极行动,构建一个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未来?这道题,需要我们共同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