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你个问题哈,你有没有见过那种本来朝气蓬勃、风头正劲的公司,突然有一天交了个成绩单,你一看,“哇,掉坑里了”?润达医疗,最近就把大家吓了一跳——不是小跌那种,是扑通一声掉进了负利润的大坑里,净利润同比暴跌232.14%,直接赤字1.21亿元,营业收入也缩水到34.7亿元,一下子瘦了16.08%。说实话,这数字一搁那儿,无需太多文字修饰,自带“一地鸡毛”的氛围感,仿佛热闹的集市瞬间被暴风雨洗劫了一通,攒那么多年的积蓄,转眼就成了别人口袋里的零花钱。到底发生了啥?润达医疗去年不是还算过得去的嘛,今年咋突然就“翻船了”?难不成是医疗集采政策风暴,大环境不争气,还是公司自家“内有隐疾”?大家都在猜,这背后的谜底,究竟是场行业地震,还是有人自己没扣好腰带摔了出来?
先理顺点儿重点信息,免得咱把锅甩给了空气。
润达医疗这次的财报像极了成年人深夜看余额的心情:一目了然,钱没了,活着也难受。
且看收入下降16.08%,表面风平浪静,实际水下的脚都蹬出了泡泡。
主营业务这块,说是“受检验领域集采降价等医疗政策影响”,听起来挺正经的,但是你仔细琢磨,这不就是“卷”吗?政策逼着你价格一路朝下比拼,谁便宜就吃香,谁还想以前那套“溢价”思路混天下,那就是想多了。
都说“羊毛出在羊身上”,可是润达现在连“羊”都快没得薅了。
这年头,医药公司赚钱哪有想象那么容易,分分钟就被卷成“麻花”。
再扒一扒营业成本,降了8.98%,表面看也算自救,但你细品,这下降幅度还没抵得上收入掉的速度。
原因也明写了:要保证客户满意度,设备、技术服务、人员这些花销还得下血本,砍起来无比肉疼。
说实话,不砍不行,砍得狠了业务又掉,进退都是坑,堪比玩“套娃小游戏”。
一转头再看毛利率,减去了22.73%,只剩20.94%。
净利率更惨,赤裸裸地飘到负数区——-2.87%,同比掉了177.84%。
看这个曲线,已经不是下坡,而是直接从悬崖上跳下,“地心引力”法则全体生效,想爬回来,比中彩票还难。
利润表、现金流、费用率每个指标拉出来单独看看也让人皱眉。
三费(销售、管理、财务费)7.01亿,三费占营收的完美分配达到20.21%,还比去年涨了3.72%。
咋说好呢?开源不利,节流不见佳绩,想通过降本增效控费用,可惜业务一萎,一切努力都像是“杯水车薪”般尴尬。
会有朋友说,这不是公司自己调整了销售团队、优化费用结构吗?
是的,销售费用降了15.21%,但毕竟业务断崖式下滑,大家五五开也拉不回来局面。
管理费用虽然省了点,奈何降幅只有5.17%,人家主营收入可是掉了16%多,这个比例一比,管的到底是人还是流程都让人迷茫。
财务费用看似控制住了,下滑了17.08%,但另一头融资规模本就缩水(公司手头没啥宽裕钱),说起来哪头都堵不上。
说白了,财报里的“亮点”真得拿显微镜看,比如经营现金流,就增加了75.58%到0.25元每股,看着还凑合,整一年净流入1.54亿。
但再拉全局,营业收入和利润那边哀鸿遍野,独一个现金流多点,就像暴雨天结果你拿个雨伞——还是“漏的”,能挡几滴算几滴。
想梳理下几个财务变动背后的真相?
坊间八卦大家最爱问,润达是哪里瘸了腿?
据公告,此次负增长很大一部分系行业“带量采购”来袭,医疗领域本就是高毛利的“奶牛”,政策一来神操作直接让利润空间拦腰截断,企业只能跟着被洗牌。
看似简单,但公司还真不是啥都不操心。
你看,管理班子在调结构、砍支出、优化供应链——该甩的都甩了,能抠的就全抠——有人力成本减41.29%,还有融资结构也调整的频繁,长期借款猛涨43.61%、应付债券一夜“转世”掉进短期负债堆里(实话说就这个还本速度,稍一不慎资金链就像纸糊的)。
人员换血、业务压缩、票据和应收款项波动也说明公司一边压缩开支一边加快资金流转。
但就像电视情节里妙手回春的医生遇上“疑难杂症”,润达医疗面对复杂的市场和政策之战,有时发力已尽,收获却远低于期望。
再来围观下投资端,公司投资现金流其实有些好转(涨了108.86%),一大原因是主动收缩投资并购,新买卖不做了,先把家底守牢,还加强了对老投资的分红回收。
筹资端那块,净流出放大了345.01%,融资少了、打钱还的速度却快——就差“明天不干了”写在脸上。
这些一叠加,公司整体弹药库更显得手头紧张,钱一短,活就更难。
细数润达的数据——ROIC(投入资本回报率)去年仅有3.97%,还不如存银行吃利息惬意,长期中位数也就9.93%。
按照证券圈的说法:“净利率只有2.28%,公司挣钱的含金量偏低”,再加上有息负债47.85%,负债/现金流动比近21倍,公司本身的抗打击能力也亟待改善。
有点意思的是,应收账款/利润已达8817.41%,这数据看一眼头皮发麻,这不等于“我账上赚的钱都是纸上的富贵”?
简直在赤裸裸提醒:钱收不回来、业务黄了、利润垮了,这压力得有多大。
外界研究员甚至预期润达医疗2025年还要亏上7500万元,看着都头晕。
找找亮点吧,不然全是悲观情绪也罢说不过去。
某只基金——长城消费增值混合A持有润达最多,规模4.21亿,靠着别的股票涨势过去一年还“上蹿下跳”了45.13%。
但你真觉得基金经理真的“钉死”润达嘛?未必。
从波动来看,润达这个票,大概率成了被动配置或估值博弈的棋子,一有风吹草动,基金经理跑路可比散户还快。
一家公司要真靠基金撑场面,那就得怕了。
核心矛盾其实不难理顺。
首先是外部环境的猝变,带量采购、集采常态化,价格透明、竞争加剧,润达这种靠技术和渠道吃饭的标的,原来指望的高毛利终究成了“画中月、镜中花”。
其次,企业自有的组织效率、管理灵活性又跟不上,一边想维持服务、留住客户,一边又没胆子大幅裁员或猛砍投入,结果就两头都“吃瘪”。
更尴尬的,是公司本来想靠研发走出差异化路线,但现实让人明白“路太远,鞋磨烂了也走不到头”。
你以为搞点创新产品、加码技术就能避开竞价吗?
太天真。
只要最终目标还是卖服务卖设备,终端医院压价一来,谁也跑不掉。
甭管你科技水平多牛,客户只认“谁便宜、谁服务好”,这不是做人有多厚道,而是市场真的不讲感情。
我甚至怀疑,即便润达医通过各种运营小妙招,暂时缓一缓收入下滑,保住现金流,下一个拐点又会不会被新一轮政策洗牌带走?
公司高层啥办法没有?
有,但效果都有限。
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业绩——还是负。
提出点脑洞:当下医药板块何止润达医疗这样“被政策教育”的。
大部分上市公司都在“拼命降本+创新赛道”两条路上互卷,谁慢一拍,都有可能被市场踢出局。
但说归说,看润达医疗每年还在砸钱搞研发、优化组织、扶持销售端,这些动作你不能说不对,可大家都有点“扬汤止沸”的味道。
如果没有更彻底的转型突破、新渠道开发,未来几年“下行通道”大概率还在等着他们。
有一点挺吓人,润达现在货币资金只占了总资产的6.77%,一年到头流动资金捉襟见肘,要不是控制得住经营现金,高压之下一点儿风吹草动都是危机。
明说吧,这场景就像街头小摊儿,风口浪尖上,你涨价没人买,你降价不赚钱,本钱只剩两口气,保命都难,还想扩展?
再想想债务,三年平均现金流勉强够用,稍一疏忽就“拆东墙补西墙”。
这些长期积压的体力活,等风平浪静才知道谁是真正会游泳的。
一句话,润达医疗2025年中报,让市场知道了现代医疗行业的残酷——牌桌掀了底,谁都不再打情怀和情感牌,拼到最后,拼的是成本、拼的是效率、拼的是怎么在天花板狂降的这条路上苟住。
去年的热情、前年的春风,到了今年都成了苦涩的一碗老酒,喝下去都是五味杂陈。
你觉得润达医疗后面还有机会翻身吗?还是说,这样的负增长就是新常态了?别光看数字,聊聊你的感受,看看行业内“卷”成啥样了。
欢迎畅所欲言——别藏着掖着,说出真心话,敢不敢?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