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吗?在俄乌战线上,俄军竟然用了被全球禁止的导弹“螺丝刀”对乌克兰发动攻击!
这个动作不仅意味着在《中导条约》争议中一直掺和的武器正式拿上了战场,还让本来就紧张的俄乌局势又添了一层核威慑的压力。
虽然俄军这次发射的导弹配备的是常规战斗部,但大家普遍觉得,这其实像是在对乌克兰和西方释放最后一次核战前的警示信号。
随着俄乌局势越来越激烈,谁都不愿意先妥协。最近,俄国的“海燕”和“波塞冬”核鱼雷导弹试射都顺利搞定,难不成真是准备在战场上来个大动作?
要明白这枚导弹的震撼影响,不妨把时间倒回很久以前。1987年,里根和戈尔巴乔夫两位时代的巨头握手签署了那份被称为冷战军控的重要里程碑——《中程导弹条约》。这个条约的核心其实挺简单的,就是禁止美苏两国使用射程在500到5500公里范围内的陆基导弹。这一措施一下子就清除了大约2700枚能够让欧洲变成火海的致命武器,让全球松了口气。
不过,这份和平协议可没能扛住时间的考验。差不多从2010年起,美国情报部门就觉得不对劲,发现俄罗斯偷偷在搞新导弹的测试。到2014年,华盛顿终于把话挑明了,指责莫斯科在卡普斯京亚尔的试验场上搞违规,把《中导条约》给踢到了门外。
美国人坚信,这个代号为SSC-8的玩意儿,射程绝对超出了那条500公里的红线。面对指责,俄罗斯的回应可不是盖的。他们坚称这只是老旧的9M728导弹升级版,换了新的弹头和制导系统,重量变重了,燃料反而少了,所以射程反倒缩到480公里,完全就在条约范围内。
为了证明自己没惹事儿,2019年,俄罗斯还特意在莫斯科郊外的一个公园里,摆出了一套9M729的发射架和发射筒,装模作样地给大家看。
导弹的核心部分始终没有露出面来,美国人自然不信,只当是“有漏”。他们一口拒绝了俄方的“选择性展示”,强硬要求彻底销毁那批武器。这场关于射程的技术争论,把双方最后一点战略互信也耗得差不多。到了2019年8月,美国率先宣布退出,俄方也紧跟着行动,这份延续了三十多年的和平协定,就此走到终点。
历史的灰烬也没埋得太深,今年8月,莫斯科就以回应美国在欧洲放置中程导弹、打破战略平衡为由,亮出牌子,宣布重新部署9M729巡航导弹。这下,那曾经偷偷藏着掖着的“禁用品”,终于以“合法武器”的身份,堂堂正正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每次点火,都像是在无情嘲笑那份已经作废的条约。
9M729从一开始就不是一般的战术武器,它那高达2000公里的射程,足以让东欧甚至中欧的大部分北约成员国都在攻击范围内。更让人担心的是,它还能装载500公斤的常规弹头,也可以换成同样重量的战术核弹,核常兼备的特性,变成了悬挂在欧洲头顶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这次在乌克兰动用,虽然挂的是常规弹头,但发出的信号却明显带有核威慑的意味,像是一次实战“演示”,俄罗斯用切实行动向西方划出了一道底线:别轻易插手,否则下一次击向你们的,可能就不是普通弹头了。这正是“核战前的最后警告”,一种毫不掩饰的力量炫耀。
这种不对称的威慑让西方陷入了挺尴尬的境地。连特朗普也承认,俄罗斯有着全球最大的核武库,这就造成了“威慑失衡”——一旦俄罗斯在乌克兰动用战术核,西方的常规反击几乎形同无用,力度远远不够。而要是反击用核武,那就像按下了世界末日的按钮,风险大得让人难以接受。
这样的左右为难局势,让俄罗斯在心理战方面占了不少便宜。而且,9M729的另一大杀手锏在于它的存活率。它依靠“伊斯坎德尔-K”系统的四管发射车,公路机动性能强得很,打完就跑,几乎不容易被发现或摧毁。而且,能全程低空突防,不会轻易被雷达锁定,这一招大大削弱了北约引以为傲的传统空军优势。
俄罗斯这一招,毫无疑问会推动欧洲开启新一轮的军备比拼。英国、法国、德国这些欧洲的强国,绝对不会眼睁睁看着自己处在“有盾无矛”的被动局面。研制打击范围超过500公里的中程武器,几乎成了一种必然趋势。一场更为激烈、更具风险的军备竞争,似乎就在欧洲的天边若隐若现。
又说回乌克兰战场吧,10月31日,俄罗斯国防部发表声明,说他们在一周时间里对乌克兰发动了六次集群打击。攻击目标一清二楚:生产“火烈鸟”导弹的工厂、各种军事工厂、能源基础设施、铁路枢纽,还有无人机的生产车间。这一波行动,明显是想把乌克兰的战斗潜力给搞瘫,属于一种全面系统的打击策略。
乌克兰方面说,导弹击中了利沃夫郊区拉帕伊夫卡村的一座建筑。而两边各执一词,军事专家普遍认为,俄军这次的目标很可能是乌克兰后方某个非常机密、关乎国家安全的重要军工地点。毕竟,一枚价值在650万到700万美元之间的导弹,绝不会随意浪费掉。
它装备的“格洛纳斯”卫星导航和地形轮廓匹配复合制导技术,让它的打击精度(圆概率误差)能做到小于10米。这种接近“手术刀”般精准的攻击,专门针对那些价值高、关键的“重要目标”。
俄罗斯去年已经购买了95枚这种导弹,这次用在实战上,明显是经过细心考虑的决定。而莫斯科这次出手硬碰硬,也一下子引来了华盛顿的连环反应。据说,五角大楼已经同意向乌克兰提供“战斧”远程巡航导弹的方案,现在就差总统特朗普最后签个字了。
特朗普的态度也变得微妙起来。一开始他不太愿意把这种攻势比较强的武器给乌克兰,但如今,他承认美国的武器储备够用,考虑开这个口子。俄罗斯方面的警告也越发严厉,从最初的“会严重伤害俄美关系”,逐渐升级到“可能引发激烈的反击,甚至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乌克兰的战场正逐渐陷入一个“升级-威慑-再升级”的恶性循环,完全无法挽回。这不再只是两个国家的冲突,而变成了大国们的“武器试验场”和“威慑比拼”。每一方都不断挤出更先进、更具杀伤力的武器,试探对方的底线,而乌克兰则成了这场极其危险的较量中最大的牺牲品。
9M729的出现,让战场上的不对称更加明显。乌克兰的军事工业和后勤供应线,在不断受到精准打击的情况下,变得越发脆弱,防御的深度也大大被削弱。即使将来能拿到美国的“战斧”导弹,要是在后勤网络已经受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也很难迅速集合起有效的战力,更别说扭转整个局势了。
更让人担心的是,9M729导弹,不光是撕开乌克兰的防线,还揭开了全球军控体系的最后一层面纱。
乌克兰的苦难在于,它不得不被卷入大国的角逐中,土地变成了测试新战法和新武器的血腥试验场。而对整个世界来说,这个“螺丝刀”的每一次尖锐呼啸,就像是在全球安全大船上,又拧松了一颗不可或缺的螺丝钉。此刻,我们正处在一个极其危险的十字路口,核冲突的阴影,从未像今天这样贴近,令人担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