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市场波动,中国金融监管机构与市场机构正形成一股强大合力,通过精准政策与实际行动维护资本市场稳定运行。
本周,中国资本市场迎来一波密集的维稳举措,证监会、央行及各大券商协同发力,从监管排查、流动性管理到风险防控,多维度为市场注入信心。
在11月3日至7日这个交易周,上海证券交易所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行动,对83起拉抬打压、虚假申报等证券异常交易行为采取了自律监管措施。
01 监管强化
上交所的监管行动显示出精准打击异常波动的决心。
本周,该所对严重异常波动股票以及*ST亚振等异常波动的退市风险警示股票进行了重点监控。
与此同时,上交所公司监管部门向上市公司发送监管函件9份,其中包含监管问询函2份、监管工作函7份。
在事中事后监管中,上交所要求上市公司披露补充、更正类公告高达15份,凸显了对信息披露质量的高度重视。
交易所还加大了信息披露和股价异常的联动监管,针对公司披露敏感信息或股价发生明显异常的情况,提请启动内幕交易、异常交易核查11单。
02 制度型开放
证监会副主席李明在11月4日的第四届国际金融领袖投资峰会上表示,中国证监会将系统谋划推出更多有力度的开放举措。
这些开放举措包括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深化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务实合作。
李明具体说明,证监会将“扩大沪深港通标的范围,支持将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REITs等纳入港股通”,这些举措将进一步提升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吸引力。
在开放的同时,证监会也注重风险防范,将“加强资本跨境流动和风险监测,推动信息共享、政策互商、处置协同,坚决防范风险跨境传染与共振”。
03 央行精准施策
央行本周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实现了净回笼15722亿元,创下2024年1月以来单周新高。
尽管表面看来是净回笼,但央行通过工具组合实现了“短回笼、长投放”的结构性平衡。
11月7日,央行开展了1417亿元7天逆回购操作,操作利率为1.40%,与此前持平。
业内专家指出,这种操作模式表明央行更注重通过工具组合而非频繁调整政策利率来管理流动性预期。
04 结算系统升级
11月7日,证监会会同财政部修订发布了《证券结算风险基金管理办法》,自2025年12月8日起施行。
这次修订调整了计收范围和交纳比例,将权益类品种由成交金额的十万分之三下调至百万分之九,固定收益类品种现券交易由十万分之一下调至百万分之三。
《办法》还完善了风险基金规模相关规定,将原设定的三十亿元规模上限调整为“本基金净资产总额不少于三十亿元”。
投资范围也得到优化,在原有仅限于银行存款的基础上,新增购买关键期限国债等内容。
05 券商积极作为
在市场另一端,券商们也正在积极行动。随着市场活跃度的持续攀升,多家券商纷纷上调两融业务规模上限
。
有的券商甚至将融资融券业务规模上限由1500亿元增至2500亿元,有券商甚至在半年内两度提额。
这一举措顺应了市场需求,截至10月29日,两融余额突破2.5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同时,两融新开账户数在9月份达到20.54万户,同比增长288%。
券商不仅是市场热情的受益者,更是稳定市场的重要力量。
麦高证券副总经理葛政指出,证券公司是资本市场的核心参与主体,既是市场稳定运行的“压舱石”,更是书写“五篇大文章”的主力军。
A股市场如今正迎来一个多维度的稳定机制:证监会系统谋划开放举措,央行通过精细流动性管理平衡市场资金,券商提升两融业务规模,上交所严厉监控异常交易。
这些措施共同构筑了资本市场行稳致远的安全网,为投资者吃下“定心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