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7日,美国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Steve Witkoff)向全球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俄罗斯总统普京已原则上同意在未来的和平协议中,为乌克兰提供一项“类北约第五条款”的安全保障。这消息一出,舆论哗然,仿佛为俄乌冲突的血腥僵局撕开了一道口子,露出了和平的曙光。然而,冷静审视,这更像是一张精心绘制的“安全画皮”,其背后隐藏的,是欧洲联盟关系的深层重塑与防务策略的严峻考验,以及对国际安全秩序的颠覆性挑战。
此次所谓的“突破”,源于8月15日美俄领导人会晤的“重大进展”。据威特科夫透露,美国总统特朗普放弃了此前坚持的俄乌立即停火诉求,转而致力于推动一项更广泛、更具结构性的和平协议。他甚至暗示,俄罗斯已在乌克兰五个关键地区的问题上做出了“一些让步”。威特科夫将这项“类北约第五条款”的安全保障,类比为北约集体防御原则的核心——第五条款,其意图昭然若揭:在不触碰俄罗斯对乌克兰加入北约的“红线”前提下,为乌克兰提供某种形式的“保护伞”。普京甚至进一步承诺,将以立法方式确认不再进攻乌克兰或欧洲其他地区领土。然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对此协议的“清晰说明”呼吁,恰恰暴露了这份“类北约”保障的模糊性与潜在的实施困境,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现实的精准洞察。
“类北约第五条款”与真正的北约第五条款之间,存在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其差异绝非“类”字所能掩盖。北约第五条款,是建立在《北大西洋公约》基础之上,由联盟成员国共同价值观、长期军事一体化、明确的指挥链以及共同防御条约所支撑的集体防御承诺。它具有无可辩驳的法律约束力,一旦触发,军事行动的确定性和响应速度是其核心优势。而“类北约第五条款”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模糊概念,其法律基础何在?触发机制如何界定?保障范围究竟有多广?行动响应又将如何协调?这些关键问题都缺乏明确定义。它并非基于任何现有的共同防御条约,更像是一项高度依赖于签署国(潜在保障国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甚至曾被普京提及的中国,尽管中国已对此表示“很有意味”的谨慎回应,暗示其不愿轻易卷入)政治意愿和地缘政治考量的政治承诺。一旦乌克兰再次遭受攻击,如何界定“攻击”的性质?各保障国如何协调行动?是否会因国家利益分歧而导致“集体不作为”?这些都将是巨大的实施挑战。这种“类保障”看似提供了安全,实则可能成为一种廉价的“安慰剂”,无法真正弥合乌克兰深植骨髓的安全焦虑,反而可能制造新的不确定性。
这份协议对欧洲内部联盟关系和防务策略的影响将是深远而复杂的。首先,它无疑将加剧欧洲对美国安全承诺的疑虑。特朗普政府长期以来对北约第五条款的模糊态度,以及其将防务支出与市场准入挂钩的“交易思维”,早已让欧洲盟友深感不安,甚至引发了“北约集体防御原则将失效”的担忧。此次美国推动的“类北约”保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解读为美国试图在不直接扩大北约联盟的前提下,巧妙地卸下部分对欧洲的防务义务,将乌克兰的安全责任部分“外包”给更广泛的国际社会。这无疑将促使欧洲国家进一步加速其防务自主进程。法国总统马克龙和德国总理朔尔茨等欧洲领导人,早已呼吁建立更紧密的欧洲防务框架,减少对美国军事依赖,此次事件无疑将为这一进程注入新的动力。然而,欧洲防务自主的道路充满挑战,包括对美国军工科技的依赖、财政资源的紧张,以及东西欧成员国在安全理念上的根深蒂固的分歧。例如,北约内部围绕“5%军费目标”(即到2035年将防务支出提高至GDP的5%)的分歧,已凸显欧洲各国在防务投入上的不均与意愿差异,西班牙、比利时、斯洛伐克等国均表示执行困难,这无疑是欧洲防务一体化的巨大障碍。
其次,该协议可能重塑北约的战略定位。如果乌克兰获得此类保障,北约在东扩问题上的直接压力将有所缓解,但其核心的集体防御原则可能面临被“稀释”的风险。北约的内部裂痕,尤其是在面对俄罗斯威胁和对华战略上的分歧,将因此进一步显现。正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所指出的,欧洲正努力争取时间自主防卫,因为越来越多欧洲国家意识到未来可能终将面临失去美国安全保障的局面。这意味着北约成员国之间的信任纽带可能面临考验,一些成员国可能更倾向于双边或小多边防务合作,而非完全依赖北约的集体框架。这种“类保障”机制的出现,也可能为未来处理其他地区冲突提供新的“替代方案”,但其有效性仍有待观察,毕竟,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模糊的承诺往往是冲突的温床。
最终,普京的“安全保障”是一场极其复杂的战略博弈,充满了东方智慧的迂回与西方现实主义的算计。它既是俄罗斯试图通过政治手段减轻制裁、争取国际空间的一步妙棋,也是美国在不扩大直接承诺的前提下,试图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尝试。然而,这份协议的模糊性与执行挑战,可能使其成为一张华而不实的“安全画皮”,掩盖了真正的危机。欧洲必须清醒认识到,真正的安全不能寄托于模糊的承诺,更不能依赖于大国间瞬息万变的政治交易,而应根植于自身强大的防务能力、清晰的战略自主,以及团结一致的联盟关系。否则,这张“画皮”之下,潜藏的将是欧洲持续的地缘政治动荡与难以弥合的安全焦虑,甚至可能成为引爆下一场冲突的导火索。毕竟,历史从不重复,但它总是押韵。而这一次,押的韵脚可能就是“虚假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