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71岁登珠峰5200米,替败家儿子还债1.5亿,凌晨4点吃10元早餐的首富究竟藏着什么
登顶那一刻,王健林在朋友圈发了张照片。
71岁,海拔5200米,珠峰大本营。配文只有五个字:“山就在那里。”
没人能完全读懂这句话。就像没人能完全读懂这个男人。
三年前的冬天,当王思聪被法院限制高消费的消息满天飞时,王健林选择了沉默。几个月后,知情人透露,他替儿子还了1.5亿债务。条件苛刻得近乎冷酷:钱从个人账户出,不动万达一分钱。王思聪还得签“经营约束协议”。
这或许是第二次出手。他曾说过:“儿子失败了我帮,但只能帮两次。”
可谁知道这到底是第几次。
那张在网上疯传的午餐照,餐盘里躺着玉米、青菜和白粥。10元的员工套餐,首富吃得津津有味。同一时间,他儿子在上海某高档餐厅挥霍十几万。
“父子俩活在两个世界。”网友们这样说。
但世界比表面看到的复杂。
万达食堂凌晨4点开始供应早餐。不是因为员工早起,而是因为高管们经常通宵达旦。王健林5点30分起床,7点前到办公室,几十年如一日。2013年为筹备汉秀项目,他连续三天睡在办公室,亲自修改图纸。
那种近乎偏执的自律,来源于18年军旅生涯。开会不许迟到,迟到1分钟罚款100元,他自己也不例外。2015年万达年会,因堵车迟到3分钟,当场掏出300元放桌上。
“军队教会我,目标定了,命丢了也要完成。”
但商场不是战场,有时候命比目标更珍贵。
2017年万达债务危机,637亿甩卖资产回血,媒体称之“断腕求生”。那种果断背后,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煎熬。71岁还要去爬珠峰,或许就是在寻找什么答案。
1988年借债50万创业,目标“奋斗到资产1个亿”。当时大连日报记录过,他为拿下旧城改造项目,9天9夜没回家。从50万到1个亿用了8年,从1个亿到今天的商业版图又用了30年。
钱包里永远只放几百元现金,还有一张泛黄的“军人优待证”。出差住自家酒店,吃员工食堂。这些细节与首富身份形成巨大反差,像是某种刻意的提醒。
2008年汶川地震,万达捐款3.5亿。他正在国外谈判,接到消息立刻中断会议。三天后飞赴都江堰,亲自监督援建。项目交付时拒绝剪彩:“救灾不是作秀。”
累计慈善捐款超过100亿,从未出席过颁奖典礼。
去年万达商管IPO前夕,他连续一周凌晨开会讨论“接班人计划”。明确排除王思聪,要求团队“用10年培养职业经理人梯队”。
“企业不是传给儿子的礼物,而是社会的责任。”
这话说得很重。对于一个替儿子还债1.5亿的父亲来说,又显得那么轻。
2016年那句被全网嘲笑的“小目标”,背景其实很沉重。他在节目中解释:“万达1988年创业时,目标就是奋斗到资产1个亿。”那时候1个亿真的是天文数字。
现在回头看,有些话听起来像笑话,有些笑话其实是眼泪。
有员工在知乎爆料过万达的严苛制度。开会迟到罚钱,执行不力更是重罚。但同一个王健林,会因为90后员工提出“直播卖商铺”的创意方案,直接奖励50万。在内部信中写:“万达的未来属于敢想的年轻人。”
2015年哈佛论坛上,有学者质疑“万达扩张太快”,他当场反驳:“如果我不懂风险,万达早死100回了!”列举数据证明万达235个广场全部盈利。台下掌声雷动。
《经济学人》称他为“中国最谨慎的冒险家”。这个称号有些矛盾,却很准确。
71岁的王健林还在爬山。凌晨4点的万达食堂还在营业。那张军人优待证还躺在钱包里。
有些东西变了,有些东西没变。
山还在那里。人也还在。
只是不知道还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