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真不知道该怎么说,是不是福建舰下水那个画面,还有九三大阅兵一排排东风快递的镜头,冲击力实在是太强了。我总感觉,印度现在浑身都透着一股急躁,就好像一个憋着劲儿要证明自己的孩子,到处嚷嚷着“我也行”。
这不,路透社前脚刚发了条新闻,后脚就印证了我的感觉。印度国防部,甩手就扔出来一份计划,名字起得挺唬人,叫什么《2025技术能力与路线图》。听着就高大上,实际上就是画了个未来15年的国防现代化大饼。
而这个大饼里,最扎眼、最香的那一块,就是说要造第三艘航母。
而且这次,人家印度可不打算再像以前那样小打小闹了。那架势,是要一步到位,直接“弯道漂移超车”。电磁弹射,上!核动力系统,也必须上!还要配上他们自己搞的新一代舰载机。
这明显就是冲着咱们来的嘛。印度媒体自己也藏不住掖不住,大大方方地用了“海军竞赛”这个词,那意思就是明摆着了:中国海军不是越来越厉害吗?行,那我就跟你掰掰手腕,看看谁的胳膊更粗。这艘被他们寄予厚望的新航母,名字都起好了,叫“维沙尔”号。我查了一下,梵语里是“宏伟庞大”的意思,这野心,简直都快从纸面上溢出来了。
它的设计指标,你说得客气点,是在致敬福建舰。说得难听点,这不就是照着咱们的作业抄吗?而且还想在老师还没把标准答案写完之前,自己先琢磨出一个更牛的答案来。印度人的想法其实特简单,甚至有点可爱:福建舰有的,我必须有;福建舰还没来得及用上的,我更得抢先一步搞定。
这电影,咱们是不是看过?太似曾相识了。
按印度海军的设想,“维沙尔”号的排水量至少得6.5万吨,甚至还有小道消息说,他们想直接冲到7.5万吨。要知道,他们那艘宝贝疙瘩,第一艘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才4.5万吨。这一下子体量暴增,明摆着就是在吨位上要跟咱们满载八万多吨的福建舰看齐。
更要命的是,它要上电磁弹射。就是跟美国“福特”号和咱们福建舰同款的那个。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印度海军想从一个还在玩“滑跃起飞”的小学生,直接跳级,一步跨进“电弹起飞”俱乐部的VIP包厢,跟中美坐一桌。
如果说电磁弹射还算是在追赶,那核动力这事儿,就纯粹是一场豪赌了。放眼全球,现在真正玩得转核动力航母的,就美国和法国两家。咱们的004航母到底上不上核动力,现在还都是未知数。印度这一步,就是想在这个最关键的赛道上,抢跑,一下子奠定自己在世界海军里的江湖地位。
但凡事啊,就怕琢磨这个“但是”。
在咱们畅想印度海军的美好未来之前,要不,咱们先倒带回去看看他们那艘“维克兰特”号“光辉灿烂”的建造史?这个项目,上世纪末就开始嚷嚷了,结果拖拖拉拉到2009年,才算把龙骨给铺上。
然后,故事就开始往戏剧方向发展了。2011年,船厂里地方不够,得给别的船腾个窝,于是,还没造好的“维克兰特”号就这么被硬生生拖出来,办了第一次下水仪式。到了2013年,又下水了一次,可那时候,整个船体才完成了三分之一不到,连个舰岛的影子都没有。
从铺龙骨到2022年扭扭捏捏地交付,印度海军是足足等了13年啊,才磕磕绊绊地整出来一艘4.5万吨的中型滑跃航母。就这,海试的时候还传出过船体点头点的跟磕头机一样,稳定性堪忧的新闻。
好,现在咱们来做个简单的算术题:一艘4.5万吨的常规动力滑跃航母,印度吭哧吭哧造了13年。现在,他们拍着胸脯说,要造一艘6.5万吨往上的,核动力,带电磁弹射的超级航母。这个技术跨度……怎么形容呢?就好比一个刚学会骑共享单车的人,扭头就跟全世界宣布,下周他要去摩纳哥跑F1方程式,目标还是拿杆位。
梦想确实挺丰满,可技术这道坎,它就实实在在地摆在那儿,你怎么也绕不过去啊。
就说那个电磁弹射吧,这玩意儿目前全世界真正搞明白的,就中美两家。咱们的技术,印度是别想了。美国人嘛,倒是有可能卖给他,但那个价格,绝对是天价,而且给你的肯定是猴版。
虽然印度一直喊着“我们正在自主研发”,可到现在为止,他们拿出来的成果是啥?一个能把400公斤重的小无人机弹出去的微型原型机。你想用这玩意儿去弹射动不动就二三十吨的舰载战斗机?这中间的技术鸿沟,恐怕不是光靠喝恒河水就能填平的。
至于航母用的那种大功率舰载核反应堆,那更是顶级中的顶级军事机密。印度虽然有造“歼敌者”级核潜艇的经验,但潜艇上用的小型反应堆,和航母上用的那种大家伙,压根就不是一个概念。法国当年的“戴高乐”号航母,就是吃了这个亏,直接把核潜艇的反应堆搬了上去,结果导致动力严重不足,跑起来跟老牛拉破车似的,成了全世界海军的一个长期笑柄。
印度想自己从零开始研发?最乐观的估计,也得15到20年。说真的,作为一个中年人,我都有点担心,这辈子还有没有机会能亲眼看到这艘“维沙尔”号服役。
钱,是另一个冰冷又现实的问题。有人估算过,“维沙尔”号从头到尾的总成本,很可能会超过1万亿卢比,换算一下,大概是120亿美元。印度一整年的国防预算,也就770亿美元上下。拿出超过十分之一的钱,去赌一艘八字还没一撇的航母,这绝对是一场巨大的冒险。
更何况,印度国防工业长期以来就有一个治不好的老毛病——严重的“万国造”依赖症。嘴上天天喊着“印度制造”,可骨子里还是改不了核心技术全靠买的现实。“维克兰特”号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燃气轮机是美国的,雷达和电子战系统是以色列的,舰载机是俄罗斯的。
等到了技术更复杂、系统集成要求更高的“维沙尔”号身上,这种依赖只会变本加厉。到时候,来自美、俄、法、英、以等各个国家的技术和设备,都得在印度的船厂里搅和成一锅大杂烩。这锅粥最后能不能煮熟,中间会不会炸锅,恐怕只有天知道了。
印度国防部自己也知道这毛病,所以这次在计划里,还第一次提了什么“公私合营”模式,想拉着塔塔集团这种私营巨头一起下水,还弄了个1000亿卢比的国防创新基金。但这对于整个军工体系的痼疾来说,恐怕也就是杯水车薪。就拿他们的“光辉”战斗机来说,一个项目磨了35年,砸进去超过80亿美元,到头来呢?不还是离不开以色列的雷达和英国的弹射座椅。
最有意思的是,就在不久前,印度海军内部对于要不要搞这么激进的项目,其实是有不同声音的。2022年12月,当时的海军参谋长哈里·库马尔还公开说过,因为预算紧张,“维沙尔”号的计划已经被“暂时搁置”了。
那时候,海军内部的务实派更倾向于再造一艘“维克兰特”号的同型舰。这样风险小,花钱少,还能更快地凑齐三航母战斗群。这个想法,无疑是当时最稳妥、最现实的选择。但谁也没想到,福建舰的快速进展,成了压垮印度海军求稳心态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中国航母的强烈刺激下,印度人经过了差不多三年的思想斗争,最后还是脑子一热,选了那个风险最大,但也最诱人的核动力方案。但这到底是一次深思熟虑的战略决策,还是一时上头的冲动之举,恐怕连他们自己心里都没底。就连印度国内的专家都不看好,军事分析家阿贾伊·舒克拉就直说,这不过是“画饼充饥”。他觉得,从核反应堆到舰载机,印度在每一个关键环节都存在技术断层,印度需要的不是简单的计划堆砌,而是一场彻底的、刮骨疗毒式的军工革命。
说实话,看到印度立下这么宏伟的志愿,我非但不怎么担心,反而还有点小期待。
毕竟,咱们辛辛苦苦研发了那么多高超音速导弹,什么鹰击系列、东风系列,总得有个像样点的靶子来练练手吧?老是指望美国航母也不太现实,他们现在自己的造船工业都拉胯了,海军也越来越怂,敢闯到第二岛链来晃悠的次数,肉眼可见地在减少。在这种情况下,能多一个目标给我们练练手,总归是件好事。
咱们中国的航母发展之路,是从改装辽宁舰开始,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走过来的,最终才在福建舰上实现了技术的厚积薄发。而我们的邻居,似乎更热衷于先把牛吹上天。在这场竞赛里,谁能笑到最后,从来不是看谁的计划书写得更漂亮,而是看谁能把图纸上的东西,变成真正浮在海上的钢铁巨兽。
咱们就搬个小板凳,泡杯茶,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