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明喝了两年高档酒,结果一朝被‘清算’,酒醒了才发现,代价有点大。”
要不是河南省纪委监委这份通报,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儿,谁还能记得?
可一旦被翻出来,啧,这味儿真冲。
节前的“亮纪行动”,让一些干部的“节日仪式感”瞬间变成了“公开处刑”。
这份名单里,商丘的张家明、新乡的孙栋、许昌的李东岭,个个都“有故事”。
张家明喝酒喝出了花,2020到2022年间,私营企业主请客,高档酒水伺候,场场不落。
孙栋呢?
节假日对他来说更像是“收礼季”,中秋、国庆、春节,礼金、购物卡、高档酒收得那叫一个顺手。
还有李东岭,从2016年春节到2024年中秋,整整8年,几乎逢节必收,礼金、购物卡、高档酒一样不少。
这些人把“八项规定”当空气,结果呢?
空气质量检测出来了,呛鼻子。
咱先别急着骂这些人“胆肥”,得看看他们到底是怎么一步步踩进坑里的。
张家明的那些“高档酒局”,你能想象吗?
一边喝得尽兴,一边心里可能琢磨着:“应该没事吧,大家都这样。”
孙栋的节日“礼金秀”更夸张,连2018年国庆节都安排得明明白白,直接去“旅游活动”放松了。
哦,对了,还顺手借了人家的车,这一借就是十年。
你说说,真是“敬业”。
再看处理结果,真是大快人心,张家明、孙栋、李东岭三人直接被开除党籍、公职,还顺道进了司法程序。
郭志忠则是降级处分,王俍、王根锁、李紫西虽然没“掉得太狠”,但也被狠狠警告了一顿。
这一波处理背后,河南纪委监委划了条清清楚楚的红线:节日不是你们“放飞自我”的借口,纪律面前,谁也别想耍花招。
不过说白了,这事儿得从“节日心理”聊起。
节假日嘛,总有人觉得“人情往来”无伤大雅,甚至觉得“规矩松点没事”。
但问题是,这种“松点”的心态,往往是违纪的起点。
比如,孙栋每年中秋的那顿饭,起初可能只是“碍于面子”,后来就成了“习惯”,再后来就是“理所当然”。
这种从“不要紧”到“理直气壮”的心理演变,才是最可怕的。
河南纪委的这波操作,不光是把这些人“揪出来”,更是给其他人敲了个警钟。
通报里提到的“十严禁”,简直可以当成纪律红线的“说明书”。
严禁违规收送礼品礼金,严禁公车私用,严禁违规操办婚丧喜庆事宜……这些条款,每一条都像是一记耳光,打在那些心存侥幸的人脸上。
最有意思的是,这次节前警示行动还搞了“科技监督”。
比如,公车装上GPS,公务接待的发票被税务系统盯着,甚至连酒店消费记录都能查个底儿掉。
你说这些手段厉害不?
在这些“电子眼”面前,想玩什么“小聪明”?
呵,基本等于自投罗网。
不过话说回来,为什么总有人顶风作案?
归根到底,还是“侥幸心理”作祟。
表面上看,这些人做的都是些“人之常情”的事儿,可一旦被查出来,立马变成“严重违纪”。
这种反差,不光是对违纪者的震慑,也是对其他干部的提醒:别抱侥幸心理,纪律就是纪律,没有“例外”。
河南这次的通报,不仅打了违纪者的脸,也让那些“观望”的干部好好掂量掂量:是守住底线,还是冒险试探?
答案显而易见,毕竟没人愿意跟张家明、孙栋他们做“榜样”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