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服上的领章在变,军营里的称谓在变,唯独没有改变的,是深植于历史记忆中的警惕与不安。
日本自卫队的军衔名称即将迎来一场“历史回归”。据《产经新闻》披露,日本政府正计划将现行“1佐”、“2佐”、“3佐”的称谓恢复为旧日本军队使用的“大佐”、“中佐”、“少佐”。
这一变化源于自民党与日本维新会在联合执政协议中的明确约定,预计在2026年完成相关法律修订。从数字编号到传统军衔,这看似简单的名称变更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战略意图。
01 称谓之变背后的历史符号
二战结束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在美军占领下建立了自卫队。出于与旧日军划清界限的考虑,当时的设计者特意采用了中性化的数字称谓。
从“1佐”到“3佐”,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日本对和平宪法的承诺,也是对周边国家的安全保证。
如今,这些数字即将被具有浓厚历史色彩的“大佐”、“中佐”、“少佐”所取代。值得注意的是,“大佐”这一军衔在旧日本军队中对应的是联队长级别,是直接指挥作战部队的重要职位。
在二战期间的诸多战役中,佩戴“大佐”军衔的军官们参与了无数场残酷的战斗。
更值得关注的是,军衔变更只是整个系统性改革的一环。自卫队还将把“普通科”改为“步兵科”,“特科”改为“炮兵科”,这些兵种名称的恢复,几乎完整复刻了旧日军的编制体系。
02 精心设计的“正常化”路径
日本政府为这次改革准备了看似合理的说辞。官方解释强调,这是为了“与国际接轨”,方便与美军等盟友的协同作战。然而,这个理由难以自圆其说。
实际上,自卫队现行的英文军衔翻译完全符合北约标准,“大佐”对应的“Colonel”在国际上通行已久。如果只是为了对外交流,根本无需大动干戈地修改日文原称。
更深层次的意图在于,通过一步步恢复旧日军的符号体系,逐步消除公众对军事化日本的负面联想。当“大佐”、“炮兵科”这些称谓成为日常词汇,旧日军与现代自卫队之间的心理鸿沟也将逐渐弥平。
这一过程恰与日本国家安全政策的转型同步推进。从2015年通过新安保法案解禁集体自卫权,到2022年决定拥有“对敌基地攻击能力”,日本正在系统性突破战后体制的约束。
03 军事扩张的加速迹象
高市早苗领导的日本政府在军事领域的动作频频。她公开主张将防卫预算提升至GDP的2%,这与北约标准看齐的数字,远超日本长期以来维持的1%左右的水平。
更引人注目的是,日本政府正在积极发展远程打击能力。包括计划采购美制“战斧”巡航导弹,以及自主研发超音速导弹等进攻性武器。这些武器的作战半径远远超出专守防卫的需要。
在制度层面,2023年日本通过《防卫省设置法修正案》,进一步强化了武官在决策过程中的地位。这一变化打破了战后长期坚持的“文官统制”原则,令人联想起二战前军部独大的历史教训。
统计显示,日本防卫预算已连续十年增长,2023年更达到创纪录的6.8万亿日元。与此同时,自卫队的作战范围也从本土周边扩展到印太地区。
04 历史记忆与现实警示
对于曾遭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亚洲国家而言,“大佐”不仅仅是一个军衔名称。它代表着一段充满痛苦与灾难的历史记忆。
在南京、在平壤、在马尼拉,佩戴“大佐”肩章的日本军官们曾下达过无数个残酷的命令。这些历史伤痕,至今仍在影响着日本与邻国的关系。
日本国内似乎低估了这些历史符号的敏感性。当德国至今仍在严格禁止纳粹标志的同时,日本却在小心翼翼地恢复旧日军的象征体系。这种反差不能不引起国际社会的忧虑。
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张晓刚大校此前曾指出,日本的军事动向值得地区国家高度警惕。这种警惕不是源于对日本的不信任,而是基于对历史教训的深刻认知。
改名易,改心难。当“大佐”的称谓再次回荡在日本军营,东亚各国人民的记忆也被唤醒。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总是押着相似的韵脚。
日本真正需要的不是军衔名称的“复古”,而是对和平价值的真诚坚守。遗憾的是,当前的日本政府似乎选择了一条相反的道路,这条道路的终点,恐怕不会是亚洲各国所乐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