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场高中排球赛中,性别的冲突从体育场蔓延至社会裂缝
你知道吗?一场高中女生排球赛,居然能成为一场全国性的政治风暴起因。说起来挺魔幻,但在今天的美国,这种事已经并不罕见。从校园到社交媒体,再到国会和法庭,性别争议无声无息地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让本该单纯的篮球场反倒成了一场文化战争的战火起点。
事情发生在加利福尼亚,胡鲁帕谷高中和瓦伦西亚高中之间的一场女子排球季后赛中。那天傍晚,场上拼杀如火如荼,场边却变成了另一场“较量”。一群穿着印有“Save Girls’ Sports”(拯救女孩运动)口号T恤的少女们举着牌子抗议,抗议什么呢?抗议胡鲁帕谷女子排球队里的一名跨性别选手,她的名字叫AB·埃尔南德斯,一个自认为女性但在生理上为男性的运动员。比赛最终定格在3:0,胡鲁帕谷输了,但没人关心分数,焦点早已转移到场外的喊声和那张后来火遍全网的照片上。
照片里发生了什么?如果你没来得及那我告诉你:两个成年女性对着小女孩们讥讽,朝她们做出粗鲁手势,表情狰狞,毫不掩饰。通常,成年人面对孩子,总该收敛几分,可这里没有。照片一出,社交媒体炸开了锅。德克萨斯州参议员特德·克鲁兹直接转发,说这样对待小女孩能做得出来的人,“心早就黑了”。看到这话,脑子里是不是自动响起一句“何以至此”?对,这就是一场排球比赛的意外,而它撬动了美国社会摇摇欲坠的性别共识。
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事情怎么一步步走到如今这般僵局的。你可能不知道,光是这一个跨性别选手的问题,就已经让胡鲁帕谷高中的队伍失去了8场比赛的对手。没错,有8所学校选择弃赛,不愿意和她们交手。最后一次弃赛发生在9月26日,爱国高中宣布直接退出比赛,把理由也说得很清楚:不认可跨性别选手参与女子组的规定。胡鲁帕谷不得不四处寻找替补队伍,只为了完成赛季赛程。这过程,真的挺狼狈的。
但事情并没有停在这里。你能发现,这次事件的发酵速度尤其快,短短几天,它已经不再是两所学校之间的冲突,而变成了一整个州乃至全国的博弈。保守派政治家特德·克鲁兹抓住这个机会,强烈呼吁重启有争议的“让男性远离女性体育”的行政令——这是特朗普政府时期的政策,被现任总统拜登撤销,而它的核心就是阻止跨性别女性参与女性组比赛。至于克鲁兹是否真的关心高中女孩的运动权益,这就不好说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性别议题成了他的又一个“政治擂台”。
提个细节,除了学校弃赛之外,胡鲁帕谷队里还有两个女生选择了退队。她们是哈迪尔·哈扎梅(Hadeel Hazameh)和艾丽莎·麦克弗森(Alyssa McPherson),这俩人还一起提起了诉讼,状告校方允许一名生理男性与她们共用球场与更衣室。她们的声明中提到,埃尔南德斯在训练和比赛时,有过多次不当的身体接触。当时听到这点,心里就有点不舒服,感觉还真是挺复杂的。只能说,这些指控的真实性目前还无从判断,毕竟对方的母亲也站出来反击,说这是“诽谤和污蔑”。
但不管真相如何,这项争议已经激起了整个社会的对峙。你可能听见两种相互拉扯的声音。一拨人坚称,女子体育应该只属于生理女性,因为男女性在体能上确实存在明显差异,“体育公平性”与“保护女运动员”是头等重要的原则。另一拨人则不这么他们说,性别身份本就是多元的,跨性别选手参与女性赛事,是对弱势群体的包容,也是一种社会进步。
听到这儿,估计你的脑子也乱了。没人能给出一个完美的答案,因为这场纠纷已经跟科学、尊重、人权与政治体系交织在一起。 连更衣室都实打实变成了“战场”,这也意味着女排场上短暂的晋级赛,其实藏着整个社会关于性别与公平的无解问题。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对那些挥舞着标语的少女们来说,这事恐怕一点也不复杂。她们可能只是抱着一种朴素的情感。无论怎样描绘,她们的委屈并不难懂。站在她们的位置上,看着球场上“性别错位”的场景,再想想自己的竞争和公平被打破,那种情绪估计没几个人能心平气和。
但局外人就不太一样了。这场比赛燃起的风波,为某些人提供了新的政治素材;也让新闻机构有了源源不断的热点内容;至于那些普通观众,从愤怒到困惑,但最终也止于滑手机科普各路观点的短暂好奇心。
话又说回来,这场风暴终究只是性别议题里的沧海一粟而已。全球范围的性别与平权讨论还远未达到共识,而跨性别运动员的争议也没有简单的对错划分。体育场上飞来的“友谊球”,砸开的恰好是这个社会最陈旧却又难缠的议题:我们如何看待身体的边界?更广义地说,什么才是性别中的公平?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不过嘛,细想一下,咱们将来可能也得面对类似的讨论。体育不仅是比赛,还是社会的缩影。而它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它能逼着我们去重新审视本以为很妥帖的价值观。既纠结,又无解,不是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