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空军的一架IDF战斗机正式完成了装配有源相控阵雷达的试飞,试飞顺利。由此看来,台空军或许会再次对IDF战斗机进行升级,旨在补足战机在数量和性能上的双重短板。
据说,这架编号为1480的IDF战斗机,换上了有源相控阵雷达,取代了原本的GD-53机械扫描雷达。除了升级雷达之外,可能还会装配电子战吊舱、空射鹰三超音速反舰导弹啥的,升级内容真不少。
IDF战斗机目前装配的GD-53机械扫描雷达,其实就是美国的ANAPG-67雷达的翻版,两者性能方面其实没啥差别。
我们常说的GD-53雷达的探测距离150公里,其实主要是针对大型轰炸机来说的,对于跟战斗机那么大的目标大致在70公里左右。
这项性能,要是拿解放军空军的主力战斗机比,也不算厉害,甚至面对枭龙战斗机时都吃亏。据外面说的,枭龙用的KLJ-7机械扫描雷达,能探测到战斗机大小的目标大约在130公里左右。
在新世纪伊始,台空军对IDF战斗机搞了一次挺大规模的升级,也就是被称为“雄鹰计划”的那次。
这个雄鹰计划里头,包含了机载雷达的提升,可台湾地区自己研制雷达的能力比较弱,没办法搞出全新的雷达。所以外界都猜测,这次升级很可能是靠美国提供技术,把GD-53升级到像ANAPG-67V4那样的水平,主要是增强可靠性、提升电子战能力啥的。不过,天线和发射机功率没太大改动,探测性能的提升其实有限。
自2020年以后,大陆的空军战斗机开始普及有源相控阵雷达,而台湾空军只换装了大概140架F-16AB装备APG-83雷达,至于新买的66架F-16V迟迟还没交付,对台湾的空战实力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岛内人士都认同,“IDF”和“幻象”战机没有配备有源相控阵雷达,在应对大陆空军的歼-10C时,确实挺吃力。于是,台空军只好对IDF进行升级,换装了有源相控阵雷达,希望在空战中能争取一线希望。
之前提到,台湾方面在研发机载火控雷达方面实力有限,岛内的人士普遍认为他们没办法自主研发出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
IDF战斗机装备的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刚一首飞,岛内就传出“雷达为国际市场现货”的消息,虽说后来被否认,但大家都觉得这个IDF上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很可能和GD53一样,都是美国雷达的改头换面货。
根据IDF的大小、重量、内部空间安排、供电系统以及冷却方式来看,这款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很大概率是美国雷神公司的幻影雷达,或者类似型号的雷达。
幻影雷达是雷神公司为轻型战斗机开发的一款轻便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这种雷达已经被韩国的FA-50轻型战斗教练机采用,而FA-50的尺寸和起飞重量也和IDF挺相似的。
幻影雷达采用了最新的氮化镓技术,重量大约只有70公斤左右,而且没有装备液冷系统,而是选择了更简单的风冷方式,这样对飞机的改装要求也低了不少。
FA-50装的幻影雷达能探测到战斗机那么大的目标,大约在100公里左右,而“枭龙”Block 3配备的KLJ-7A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超过170公里。
从料敌从宽的角度考虑,我们觉得IDF战斗机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可能装了更多的TR模块,探测距离应该更远,但要追上KLJ-7A确实挺难,更别说超过它了。
由此看来,台湾地区也是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IDF战斗机也只能和“枭龙”战斗机媲美。“枭龙”是大陆目前的低端出口机型,解放军空军根本没装这种机子,未来也没打算配备。
实际上,西方防务界的观察者大多对台空军持悲观看法,觉得它“已经没啥前途”了。早在2016年,美国著名智库兰德公司就发表过一篇报道,直言“台空军面对大陆根本打不赢,几乎没有存在的必要”。
毕竟经费有限,用在买防空导弹啥的可能更划算,能多撑一阵子,盼望着美军赶快来帮忙。从这个角度看,IDF战斗机要不要升级,其实也没啥大关系,顶多反映出台空军还挺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