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排的那点事,总让人忍不住想大声喊——到底在搞什么?大半个职业生涯,还是把第一主力的身份挂一挂,倒成了“随队跑断腿不上场”的“陪跑明星”。你说,他踢国际比赛,也是我天,我看着他在场上拼命跑,真实觉得能培养点“精神”,可你让人带伤跑那么多站,结果呢?除了拍照留念和师出有名的“观光团”,能真正为球队添砖加瓦的机会没有?这不就像给人看笑话吗?
其实真不是我说,在世联赛开打前,他就回国养伤了。那会,球迷们还煞有介事盼着能看一场“大神上场”爆发,结果从西安站到美国站,整场比赛他都带着队伍转悠。要么是场下副队或者体能练习员,场上耳边只有教练一句“别打了”,连个“我们需要你”都没。更别说关键的分站赛,那个气场、那个点燃全场的潜力,全都在国外俱乐部拼搏时积累着。结果一到关键比赛,不是伤病就是“战术考虑”。
我真想问海宁,你特意把这种“挂名”操作变成常规啊?你到底考虑啥?你们国外打球拼命养着伤,回到国队,就先扔个“休养中”,然后还期待他能变成队中的铁人?你这是浪费人力、物力、时间还养出一堆“观众朋友”的笑料。你们是真的觉得,这样的打法能让队伍更强?团队的未来是在“吊挂状态”的主力,还是培养新人、锻炼年轻人?你自己心里清楚。
我懂教练组的安排,也知道有些决定是基于比赛策略以及队伍整体布局。但你要是真觉得“伤在外面,比赛没资格上”才是唯一标准,那就别怪我吐槽。李老师说得对,不能因为伤病,就把高手变成“看客”。张景胤能站出去打,总是有人怀疑是不是“只剩脸面”的“抢眼球”。同样的,日韩顶级队员在国外打几年,啥时候都在为国家拼命,哪怕有伤也会硬挺着上场——这才是真水平,明明高手在外,回来却像“雾里看花”。
说到这里,我还要补充一句,那些日本男排的主力,哪个不是在外国俱乐部每天抗压?一些老队员年纪大了,还在外面打球都能享受“光荣和荣耀”。一到国际比赛,个个都敢带伤上阵。而我们这里?好像“受伤”就自带“免战牌”,有伤还要硬撑,完了就“养着”,待伤好了再回来。一旦伤势恶化,最后还不如直接在国外养着。你这操作,粉丝不翻车才怪。
你说,为什么我们队在亚洲也就那么回事?何况亚洲三流都算不上,日本伊朗他们的水平是确实的,把我们甩得远远的。而我们,却在国外“拼命养伤”,国内摆个姿势“平平淡淡”,再加上某些时候“战术保密”,真让人觉得“有劲不使在刀刃上”。这么操作,粉丝还买账?还以为下一次还能指望“厚积薄发”搏个奖?说实话,我都怕未来的奥运会预选赛,咱们还露出点什么“趋于稳妥”的面,都已成历史。
况且,海宁,你要是真觉得“现在啥,都还看不上”,那就别浪费大家时间。把那个“挂名”的主力,放一放吧,让年轻人多锻炼,早点给队伍带来新鲜血液。留个伤在外面养,别让“伤在里面开的花”变成“永远养在深闺”,关键时候顶多就是个“摆设”。我们真的需要的,是那种能带领队伍冲击世界的实力,不是挂个光头标签的“观光团”。
再现在男排的定位,也就是说一线水平还在“亚洲二、三流之间徘徊”。不自觉地跟日本、伊朗拉开差距,归根结底,还是我们没把“钢铁意志”练出来,就像那些“伤在国外养”的队员,国内球队仅仅是“养伤”越来越像个笑话。而那些“能出国打拼”的年轻球员,要真是“养养就能提升”,恐怕早就成为“铁打的队员”,否则,咱们就只是“亚洲区”里的常青树。
这事真就这么过去了?我还能指望,海宁和他的团队,能把队里谁能站出来、谁能硬挺到奥运会,尽快做出点切实改变?还是只是习惯了“挂名,挂名再挂名”。答案我心知肚明,无非到了要用真本事的时候,看看谁还敢真的拼到底。
反正我就是看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