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彩

抗战最牛学生军:平均不到20岁,日军悬赏竟比正规军还高!

发布日期:2025-09-11 10:24 点击次数:139 你的位置:88彩 > 产品展示 >

你敢信吗?有这么一支军队,平均年龄不到20岁,主力全是半大孩子,甚至还有13岁的“童子军”。

可就是这么一群稚气未脱的学生,却让凶悍的日军咬牙切齿,开出的悬赏价码,竟然比国军正规军还要高!

这是怎样的一群少年?他们本该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读书,本该在父母膝下承欢,是什么让他们放下了笔杆,拿起了枪杆?

故事,要从那个山河破碎的年代说起。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华北之大,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当战火逼近广西,一场特殊的“招兵”开始了。

那场面,简直是“卷疯了”。

第二次招募学生军,原计划只要200人,结果乌泱泱来了1300多个热血青年。到了第三次,更是夸张,计划招1200人,报名人数直接飙到1.9万!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十几个抢一个名额,比今天考公还激烈。

这里面,有在校的大中学生,有海外归来的华侨,甚至还有瞒着父母,偷偷跑出来报名的“小不点”。

比如一个叫潘古的少年,那年才13岁。他担心自己年龄太小,身高不够,怎么办?他就在鞋子里偷偷垫东西,往衣服口袋里塞满石头,就为了增加体重和身高,能混进队伍。

这份决心,你品品。

他不是不懂其中危险,也不是不知道父母会担心。但他更知道,国之不存,何以为家?最后,他硬是软磨硬泡,凭着一股子机灵劲儿,以“小龄艺术生”的身份被破格录取。

就这样,一群孩子,告别了父母,辞别了家乡,高唱着“我们是广西青年学生军,我们是铁打的一群”,毅然踏上了北上抗日的征途。

著名的新闻出版家邹韬奋先生,曾在梧州偶遇这支队伍。他后来在文集《抗战以来》中回忆道,看着这些稚嫩的面孔,听着他们慷慨激昂的歌声,自己被深深震撼。那些女同学,说着说着就声泪俱下,“语语至诚,字字辛酸”。

她们哭,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国仇家恨,是因为那份破釜沉舟的决绝。

可千万别以为,他们只是一群会喊口号的热血青年。上了战场,他们就是一把最锋利的尖刀。

他们的任务,被概括为三个字:“叫”、“裹”、“打”。

“叫”,就是宣传。他们是天生的宣传员,能写会画,能演会唱。一年多时间里,他们搞了5.4万多次群众演讲,演了2.1万多幕抗日戏剧,写了11万多条大型标语。把抗日的道理,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讲遍了八桂大地。

“裹”,就是组织。他们深入群众,把一盘散沙的民众组织起来,训练士兵超过2万人,军民一心,同仇敌忾。

而“打”,就是真刀真枪地跟鬼子干!

在惨烈的桂南会战,尤其是在著名的昆仑关战役中,这群学生军的身影无处不在。昆仑关战役,是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为数不多的一次重大胜利,打残了号称“钢军”的日军第五师团。在这场硬仗里,学生军们挖战壕、运弹药、抬伤员,穿梭在枪林弹雨之中,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生命防线。

有一个叫覃本良的学生兵,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是个独生子,报名参军时,刚刚新婚不久,妻子还怀着三个月的身孕。父母哭着劝他留下,他却说:“国都快没了,小家怎么保得住?”

在昆仑关前线,他身先士卒,奋不顾身。然而,一颗日军的炮弹落下,他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0岁之前。他甚至没来得及给家里写一封信,没能见上未出世的孩子一面。

这样的故事,在学生军中,不是个例。

正是因为他们如此“能打”,日军对他们恨之入骨。日军增援昆仑关的炮兵队长曾心有余悸地说:“敌人中有的是广西学生军,确是硬敌。”

于是,丧心病狂的日军开出了高额悬赏:抓住一个广西学生军,赏银两千元!这在当时,比悬赏一个国民党正规军官兵的价码还要高。

在敌人眼里,这群孩子的威胁,甚至超过了那些荷枪实弹的职业军人。

为什么?

因为他们不仅是战士,更是播撒革命火种的人。在这支队伍里,隐藏着一股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员。从最初的十几人,迅速发展到一百六十多人。他们是学生军的灵魂和骨干,传播着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进步思想,将这支青年队伍,锻造成了一个巨大的革命熔炉。

他们用行动告诉侵略者:中华民族的青年一旦觉醒,便拥有排山倒海、无坚不摧的力量。

80多年过去了,烽烟散尽。

如今,站在南宁青秀山的广西学生军抗日烈士纪念碑前,放眼望去,邕江对岸是高楼林立、繁华璀璨的现代化新城。这片他们曾用生命守护的土地,早已是山河锦绣,国泰民安。

纪念碑上,那12位烈士的名字依然清晰。他们只是无数牺牲者中的一个缩影。更多的年轻生命,甚至没有留下姓名,就永远地融入了这片红色的土地。

他们不是天生的英雄,也曾是父母心头的宝贝。但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选择了挺身而出,用青春和热血,践行了“为民族复兴而战”的誓言。

这盛世,这繁华,正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他们的身影从未走远,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