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
计划生育年代里的特殊生育记忆
那段岁月里,每个家庭都在政策与现实的夹缝中寻找出路。我至今记得1987年深秋那个夜晚,乔志用三轮摩托车载着怀孕八个月的妻子悄悄出村。车灯熄灭,直到村外才敢打开。这种场景在当时并不罕见。
计划生育政策确实得到了严格执行。乡镇设有专门的计生办公室和执法队。“控制二胎,杜绝三胎”是那时的口号。违反规定者面临罚款、甚至更严厉的处罚。但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下,依然有人通过各种方式实现生育愿望。
我的同学中,有人生了五个孩子。六个同学各有两个孩子。更让人意外的是,乡镇七位党委成员中,竟有六位超生。这些公职人员本应带头执行政策,却通过各种方法规避处罚。
有位在医院工作的同学,开具了孩子先天疾病的假证明。有对教师夫妻,利用寒暑假去外地生子。还有人将超生的孩子落户在亲戚名下。各种方法层出不穷,目的都是为了要个儿子。
这些做法背后,是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在农村依然牢固。为了传宗接代,人们甘愿冒险。
如今政策已经转变。从2016年放开二胎,到2021年允许三胎,生育政策越来越宽松。但令人深思的是,当年宁愿倾家荡产也要生的人们,他们的后代却面临不同的选择。
现在的年轻人考虑的是住房、教育、医疗等现实压力。生育已从“必须完成的任务”,变成了需要慎重考虑的人生选择。
这段特殊岁月留下的,不仅是人口数据的变化,更是一代人难以磨灭的生命记忆。每个家庭都在时代洪流中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这些选择背后,是政策与人性、传统与现代的复杂交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