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西部三条铁路的命运备受关注,它们能否从普速铁路升级为高铁,成了国家规划与地方发展博弈的焦点。当国家严控高铁标准的政策与地方强烈的发展诉求相遇,这场博弈背后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事?
先看宜西攀铁路。在2016版国家规划里,它只是一条普速铁路,主要功能是助力脱贫攻坚和国土开发。可地方上却有不同想法,四川“十四五”规划明确要按高铁标准推进,凉山州2024年就启动了350km/h的可行性研究。为啥地方这么积极?原来这里有丰富的钒钛、稀土资源,高效的物流对资源开发太重要了。但国家也有顾虑,担心客流密度不够,建高铁可能不划算。一边是地方渴望借助高铁推动资源开发、促进经济发展,一边是国家从整体布局和经济效益出发的谨慎考量,矛盾就这么产生了。
再看泸遵高铁,它面临着重复建设的质疑。2016年国家规划里,它是普速货运通道,可川黔两地早就有了自己的打算。2018年,两地签署高铁合作框架,提出了货运分流方案。这条高铁全长235公里,投资539亿,建成后泸州到遵义只需1小时,能极大激活赤水的旅游业。从地方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这无疑是一步好棋,能加强区域联系,带动旅游等产业发展。但国家层面要考虑整个铁路网的布局,是否真的需要这样一条高铁,会不会造成资源浪费,这些都是需要权衡的问题。
最后是柳河铁路,它成了省际协调缺失的牺牲品。在国家规划里,它是珠三角-西南区际通道的普铁段落。可广西这边有三套城际方案,却因为跨省协调停滞不前。没办法,只能搞替代方案,在黔桂铁路增建二线,开行动车组,柳河的高铁梦就这么搁浅了。省际之间的协调不畅,导致项目无法推进,地方的发展需求得不到满足,实在让人无奈。
高铁标准有一条生死线,就是客流密度需达1500万人次/年,虽然中西部有一定豁免,但也有限。地方为了让项目通过,想出了不少对策。宜西攀铁路捆绑“钒钛战略基地+大香格里拉旅游”概念,希望借助丰富的资源和旅游资源来保证客流。泸遵高铁则打造“蓉遵第二通道”,衔接粤港澳大湾区,提升自身的战略地位。这些对策都是地方在现有政策下的积极争取,想让国家看到项目的价值。
融资与区域平衡也是一场隐形战场。以前常岳九铁路就因为三省出资分歧,岳阳段需154亿,导致项目长期停滞。这给西部铁路建设提了个醒,四川、贵州联合争取国铁注资,避免重蹈覆辙。铁路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如何在国家和地方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平衡资金,是项目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
路网协同价值也有被低估的盲区。泸遵高铁要是建成,就是成渝-粤港澳最直通道,比成贵高铁缩短200公里,能大大提高通行效率。宜西攀铁路则能填补攀西高铁空白,串联渝昆、大丽攀铁路,完善区域铁路网。这些路网协同带来的效益,不只是方便出行,更能促进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
从“通道思维”到“枢纽经济”的转型很重要。泸州要是形成高铁十字枢纽,也就是渝昆+蓉遵高铁,能激活川南门户地位,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而柳州-河池的普铁就没转化成枢纽效益,没能充分发挥铁路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这说明铁路建设不能只看是否是通道,还要考虑能否形成枢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中西部铁路审批需要差异化策略。甘肃银西高铁就是成功范式,它通过旅游客流论证获得批准。西部有很多地区有独特的旅游资源或战略资源,可以借鉴这种模式,建立“资源型铁路特许标准”,把战略资源运输量等因素纳入评估,让审批更加灵活、合理。
现在的数据化决策工具存在缺失,现有审批依赖静态客流预测,忽视了产业转移等变量。比如攀西稀土增产30%,对客流和经济的影响就没被充分考虑。应该引入“动态经济影响模型”辅助审批,让决策更加科学、准确。
三条铁路的命运,折射出中国基建决策的新逻辑。这不仅仅是技术标准的问题,更是国家全局优化与地方发展权的话语权争夺。铁路审批需要从“技术标准本位”转向“区域价值创造”评估,既要考虑国家整体布局,也要尊重地方发展诉求。我们期待能建立省级铁路基金联盟,破解融资僵局,让西部铁路网更加完善,为区域发展注入新动力。你对西部铁路升级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