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8日,扎波罗热工业区响起刺耳的空袭警报。 马达西奇工厂的工人刚走出车间,一枚俄军高精度航空炸弹呼啸而至。 监控画面捕捉到爆炸瞬间:火光撕裂夜幕,浓烟裹挟弹片四射,人群在冲击波中翻滚逃命,28辆汽车化作废铁,13人当场死亡。 这段视频传回国内,竟引发部分网友欢呼:“俄罗斯替咱们报仇了! ”
这种情绪源于一段憋屈往事。 2016年,当乌克兰马达西奇公司因失去俄罗斯订单濒临破产时,中国天骄航空砸下45亿美元(折合36亿人民币)收购其56%股份,还提供了2.5亿美元紧急贷款。 这家号称“动力沙皇”的企业掌握着安-124运输机的D-18T发动机技术,对中国突破航发瓶颈极具吸引力。
但美国强行掐灭了合作。 2019年,时任美国家安全顾问博尔顿突访基辅,以制裁威胁施压乌克兰。 次年3月,乌反垄断委员会突然以“国家安全”为由否决收购案。 更狠的操作在2021年上演:乌克兰政府直接将马达西奇国有化,没收中房股份,还对中国企业和个人实施制裁。 天骄航空总裁杜涛在仲裁文件中写道:“乌方立场180度转变,从支持合作变成彻底封锁。 ”
俄罗斯导弹看似“仗义”,实则暗藏杀机。 俄军空袭发生在乌军袭击俄“恩格斯2”军用机场后,明显是报复行动。 当时马达西奇已被乌国防部接管,正批量生产无人机发动机和巡航导弹部件,俄军轰炸旨在瘫痪乌军工链条。 俄国防部战报直言:摧毁工厂是为“削弱乌克兰武器产能”。
这颗炮弹让中国损失雪上加霜。 天骄航空本已通过海牙仲裁法院索赔45亿美元,但工厂炸毁后,剩余资产化为乌有——包括400台未交付的AI-322发动机订单和D-18T生产线技术资料。 乌克兰《独立通讯社》算过账:扣除国际债务,乌外汇储备仅剩181亿美元,根本赔不起。更讽刺的是,乌专家皮里彭科曾提议:“美国该替乌克兰赔这36亿! ”
技术层面真相更残酷。 马达西奇王牌产品AI-222-25涡扇发动机,推重比仅6.5,而中国自研的WS-17已达7.8;其燃油效率也比WS-17低12%。 中国航发真正突破靠的是自主攻坚:岷山发动机2016年立项,2024年完成试飞;CJ-1000A大涵道比发动机已装上C919测试,预计2030年商用。
回头看那枚“复仇炮弹”,炸毁的不仅是厂房。 天骄航空为收购曾无偿转让25%股份给乌克兰国防工业集团,甚至将78人团队裁到19人苦等转机。 如今废墟中躺着的不只是苏联遗产,还有中国企业在国际丛林法则里付出的229亿学费。
#图文打卡计划#